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南通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路径研究

来源: 南通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3-12-25 字体:[ ]

中央明确指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直接影响经济循环质量。投资是增长的真正动力,决定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供给水平,进而决定人们的收入状况和消费能力。因此,将投资和消费科学统筹、无缝衔接,才能落实好扩大内需战略。近年来南通坚持把扩大内需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投资质效双提升,消费扩容再升级,消费和投资对GDP的贡献率由2012年的77.7%上升至到2021年的93.0%,内需已成为拉动南通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一、南通扩大内需基本情况

(一)投资情况

近年来,南通坚持转型为纲、项目为王,聚力扩大有效投资,聚焦优化投资结构,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向着高质量转型发展目标笃定前行。

从规模增速看:2012-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6%,快于GDP年均增速2.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201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1.4%,2021年回落至5%。随着投资总量的持续扩大,投资增速逐步放缓,投资进入发展新常态(见图1)。

从产业结构看,2012-2021年,全市三次产业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为12.2%、9.4%和11.8%。投资结构从2012年的0.1:59.3:40.6调整为2021年的0.2:54.6:45.1,三次产业投资比重更加合理,结构加速优化,经济发展活力及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001.png

图1:南通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12-2022)

从投资领域看:基础设施、工业、房地产业是全市投资的三大领域。2012-2021年,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年均增长10.3%;工业投资趋向高端,年均增长9.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房地产开发快速扩张,年均增长10.4%。同时,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类投资的增长,极大地提升了居民幸福感。

从民间投资看:2012-2021年,民间投资总量持续扩大,年均增长11.5%,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高0.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由2012年的74.4%提高到2021年的78.8%,提升了4.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以占全市3/4的比重,成为投资的“主力军”。

(二)消费情况

近年来,南通加快推动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打造“惠聚南通·美好生活”和“南通好玩”消费品牌,消费环境逐步优化、消费场景更加多元、消费层次升级明显。

从规模增速看:2012-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上台阶,从1797.1亿元提高到3935.5亿元,总量实现翻番,年均增长9.1%。2022年,全市克服疫情的影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6.9亿元,同比增长0.5%,今年将顺利跨进四千亿大关(见图2)。

002.png

图2:南通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情况(2012-2022)

从消费构成看:供给端看,2022年全市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中,基本生活类商品占比比2012年降低6.7个百分点,而升级类商品占比则提高23.4个百分点。消费端看,2022年城镇居民恩格尔为28.8,比2012年降低6.0个百分点,服务消费占比则相应提高,表明了居民向高端消费转型、向服务消费升级的趋势日益明显。

从消费方式看:网上购物、直播带货、社区团购、即时零售等新的消费场景、消费模式不断涌现。2022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的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1.7%,高于限上零售额增幅30.0个百分点,占限额以上零售额的比重由2019年的3.2%提高到2022年的7.6%。

从消费载体看:当前全市拥有5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商业综合体15家、入驻商户2900余家。纳入统计的限额以上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法人2300余家,比2018年翻了一番。南通旅游总入口小程序真正实现了全市旅游景区、文博场所一键购票、一码通游。汽车博览会、啤酒嘉年华、江海旅游节等促消费活动如火如荼,居民的消费渠道更加多元,消费体验更加友好。

二、南通扩大内需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近年来,南通积极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当前严峻复杂的环境下,多种不利因素相互交织对扩大内需形成掣肘,需要我们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一)有效投资的乘数效应不强

2020-2022年,南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5.8%、5.0%、-2.9%,下滑态势比较明显,从2021年开始已经连续两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是制造业投资支撑不足。制造业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半壁江山,稳住了制造业投资就稳住了投资的基本盘。2022年,全市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5.9%,低于全部投资增幅3.0个百分点。二是民间投资增长乏力。近年来,受疫情、国内外需求低迷等因素影响,南通民间投资不振。2022年,全市民间投资增幅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3.9个百分点,2020-2022年三年平均增速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0.4个百分点。三是房地产投资回落。当前新房整体去化率较低、挂牌二手房源增多、成交价格明显下降,市场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消化,影响了房企投资的积极性,房地产投资已经连续两年同比负增长。

(二)消费市场的整体热度不够

受往年高基数和疫情影响,近年来南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明显放缓,2022年增长0.5%,远低于预期发展目标。一是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随着消费转型升级,服务消费比重不断上升,以实物消费为主要统计对象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增速相应回落。同时随着网络购物的流行,卖方统计的要求对于网货制造能力不占优的南通来讲也是一个不利因素。二是后疫情时代居民消费意愿不高。虽然疫情这个干扰消费市场最大的因素已逐步消除,但持续3年的疫情对消费预期的影响是深远的。2022年,作为消费主体的城镇居民其消费率只有61.1%,比2021年降低0.5个百分点。存款大幅上升但消费开支不足是当前经济循环的堵点问题。三是高质量消费产品供给不足。南通传统产业占比偏大,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相对滞后。虽然拥有教育、文化、旅游等独特的优势资源,但引流能力还不强,甚至受周边上海、苏州等城市虹吸效应的影响,还造成了本地消费的外溢。

(三)拉动内需的综合能级不强

经过多年的发展,南通的全面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放眼全省,南通的综合承载能力排名还不突出,对内需的拉动能级有待加强(见表1)。一是人均GDP位次偏低。2022年全市人均GDP、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列全省第7和第6位,分别低于地区生产总值3个、2个位次,总量位次和人均位次的差异程度均列全省第12位。南通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富裕程度的差异还相对较大。二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比偏低。2022年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列全省第5位,占GDP的比重为5.4%,低于全省平均2.2个百分点,列全省第11位,南通的经济发展质量和创富能力还有待提升。三是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率偏低。实证结果表明,人口密度的提升和城镇化率的提升对消费存在明显的促进效果。2022年全市常住人口列全省第4位,人口密度列全省第8位,城镇化率列全省第7位。

表1:2022年各设区市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003.png

(四)居民收入的支撑作用不足

收入水平是决定居民消费的根本因素,提高消费能力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基础。2022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4.7%,为十年来新低。一是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2022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093元,排全省第6位,比第5名镇江少3522元,比第4名常州少10421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仅为33.3%,在全省列第10位。二是城乡居民收入不够均衡。从全省看,2022年南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93:1,这个差距仅低于淮安和南京,全省列第11位。从市内看,各版块也不均衡,最高的是如东2.03:1,最低的是海门1.80:1。三是居民增收的动力不足。从工资性收入看,2022年全市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7.2%,是苏南和苏中地区唯一占比低于60%的设区市。从转移净收入看,南通作为全省乃至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庞大的保障资金基数会影响调增幅度,降低可支配收入增速。

三、南通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的对策建议

扩大内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躲不过也急不得,需要从投资、产业、消费、就业、收入等方面协调考量,综合施策,促进内需进一步扩大,提高全市经济发展质量。

(一)着力强化引擎,进一步提升投资质效

投资利当前、惠长远,应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发挥有效投资在扩大内需中的关键作用。一是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围绕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等,前瞻性、系统性地谋划一批引领性、带动性、根植性强的重大项目。二是适度超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老旧小区改造、环境整治、管线下地等重点领域加大市政基础设施投入。三是打破壁垒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支持民间资本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项目、城市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投资,不断拓展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四是促进房地产投资企稳回升。畅通各类融资渠道,灵活监管资金使用方式,满足行业合理发展,引导优质房企投资优质项目,满足居民对高品质楼盘的需求。

(二)着力优化供给,进一步加快产业升级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既能扩大有效投资,又能提升高端供给,推动内需提质扩容。一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组织开展产业链供应链优化提升行动、全领域智能改造行动,帮助破解在经营成本、生产配套、产销衔接等方面的困难问题,鼓励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做精。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风能、海洋能、氢能等新型能源体系,做大软件信息、光电通信、云计算、平台经济等高科技产业规模,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三是优化消费供给体系。扩大优质、中高端商品和服务供给,围绕兴趣电商、个性定制、家居家装家电、全品类预制菜、文体旅等消费热点,畅通消费、生产、监管等环节,持续增强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供给提升创造消费新增长点的循环动力。

(三)着力夯实底座,进一步激活消费市场

消费是扩大内需的核心,拉动消费持续增长、提振经济发展信心是扩大内需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推动新兴消费精品化规模化发展。融入张謇、濠河、红色、长寿等特色元素,通过资源整合、连点成线、龙头引领、多点支撑来推动文旅、养老+、体育等新型消费产品形成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快城市消费集聚和农村消费挖潜。因地制宜打造一批首发经济、网红经济、创新市集和夜间经济集聚区,构建“一城一特色”的消费IP。建设乡镇消费综合体,补齐农村消费设施短板,推动电商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多产业深度融合。三是线上线下相结合提升消费引流能力。线上联合阿里、京东、抖音等头部平台开设南通名品优品和特色服务产品推介平台,增加曝光度;线下在加油站、服务区、机场车站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开设推介点,吸引各地游客来通消费。

(四)着力增强动能,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稳定居民收入预期,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持续扩大内需。一是围绕重点群体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目标。在进一步壮大实体经济的同时要注重拓展就业领域和空间,加快发展线上零售、线上教育、线上娱乐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群体等提供更加多元的就业创业渠道。二是精准施策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经济发展与收入增长联动机制,加快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以鼓励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导向,以稳定就业岗位、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为重点,扩大并稳定好中等收入群体。三是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完善企业工资标准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养老金受益人最低工资标准和待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探索推出农村金融产品,增加农民“睡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