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经济运行开局良好 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来源: 南通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3-05-10 字体:[ ]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细化实施省、市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的相关政策措施,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全市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呈现复苏向好态势,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发展韧性持续显现,经济运行开局良好。

一、观恢复之“势”:稳中有进、整体好转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2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3%,比上年全年加快2.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4亿元,同比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1393.1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1361.5亿元,增长3.7%。

(一)农业生产形势稳定,生猪产能较快增加

一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2.4亿元,同比增长5.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种植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市种植业实现增加值39.9亿元,同比增长4.5%。在田小麦、油菜长势较好;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小麦播种面积291.2万亩,增长0.5%。生猪产能加快释放。截止3月底,全市生猪存栏148.1万头,同比增长14.0%,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2.2万头,增长3.0%;生猪累计出栏68.3万头,增长8.2%。水产品产量小幅增长。一季度,水产品总产量19.5万吨,同比增长1.5%。

(二)工业生产加速回暖,重点企业拉动增长

一季度,工业经济“压舱石”的作用凸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比2022年全年、1-2月份分别提升1.8、0.6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超七成行业实现增长。一季度,全市列统的34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中有24个行业工业产值保持同比增长,增长面达70.6%。十大重点行业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3个行业产值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部分产品增势较好。全市列统的299种工业产品中有133种产品产量实现正增长,其中锂离子电池、变压器、纸制品、化学纤维等主要产品产量增势强劲,分别增长161.4%、80.5%、50.8%、35.0%。板块发展相对稳定。一季度,除苏锡通外,其他9个板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海门增速(11.3%)位列全市第一;通州、开发区、海安增速均在8%以上。

(三)固定资产投资回稳向上,重大项目支撑有力

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1%,比2022年全年、1-2月份分别回升3.0、0.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服务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比1-2月份分别回升0.4、1.6、7.0个百分点。重大项目拉高投资增速。一季度,全市5亿元以上项目694个,比上年同期增加87个,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10.7%,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15.4%,高于全部投资增幅15.3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7.7个百分点。其中,5亿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完成投资增长7.4%;5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完成投资增长45.0%。基础设施投资表现亮眼。一季度,全市基础设施投资项目346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9个,合计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18.0%,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2.8%,高于全部投资增幅32.7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同比增长101.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13.6%。板块发展差异较大。一季度,全市10个板块中有5个板块实现正增长,且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通州湾、海安增长较快,分别增长53.1%和9.5%;苏锡通、崇川区、如东降幅较大。与1-2月份相比,有4个板块投资增速有所提升,其中开发区(4.4%)、海安(9.5%)投资增速提升幅度较大,分别比1-2月份提升21.9、3.5个百分点。

(四)内外循环不断畅通,市场销售强劲回暖

一季度,全市以“惠聚南通·美好生活”为主题相继开展了十多场促消费系列活动,消费热度持续攀升,市场销售活跃发展。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9.1亿元,同比增长12.6%。接触型消费大幅增长。一季度,全市实现限额以上零售额383.6亿元,同比增长13.5%,增幅比2022年全年、1-2月份分别提升13.0、0.9个百分点。其中,住宿、餐饮营业额分别增长20.9%、19.9%。货物进出口承压上涨。一季度,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854.4亿元,同比增长3.3%,高于全省平均10.0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566.5亿元,增长5.8%;进口总额287.9亿元,下降1.2%,降幅比1-2月份收窄4.1个百分点。

(五)服务业发展稳定增长,生产性服务业复苏明显

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15.3亿元,同比增长12.1%,比2022年全年提高7.0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扩大。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57.1亿元,同比增长15.8%,体量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货物运输通用航空生产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贡献较强,拉动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5.5个百分点。多数板块实现正增长。一季度,有7个板块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其中如东、开发区、通州、通州湾、崇川实现两位数增长;海安和海门增长态势相对偏缓,分别增长8.5%和5.5%。苏锡通、启东和如皋同比下降。

(六)财政税收稳步增长,金融要素有序流动

财政收入总体平稳。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0.5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税收收入176.6亿元,税占比为80.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2.7亿元,下降0.5%。本外币存款有所突破。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首次突破两万亿元,达20506.5亿元,同比增长13.7%,比上年同期提高6.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7377.3亿元,增长13.5%;存贷比达到84.7。

(七)居民收入平稳增长,物价水平总体稳定

居民收入平稳增长。一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61元,同比增长3.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93元,增长3.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7元,增长4.8%。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72,同比缩小0.023,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物价指数有所回落。一季度,南通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0%,比1-2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价格上涨0.8%,消费品价格上涨2.8%。分月看,3月当月,服务价格上涨0.5%,比2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消费品价格上涨1.6%,比2月份回落1.1个百分点。

二、察发展之“态”:稳中向好、韧性彰显

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政策效应持续显现,经济发展积极因素进一步增多,增长动力进一步增强,高质量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为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势头打下扎实基础。

(一)动能转换步伐快、潜力大

从科技创新看,首批发榜11个“揭榜挂帅”项目全部成功揭榜,其中产业关键核心技术9项、国际领先原始创新技术1项、产业共性技术1项,部分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一季度新认定科创项目331个,完成年度计划的33%,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开票销售增长14.2%。从新能源电力看,新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19.7%,其中风电和光伏发电量分别同比增长18.5%、48.8%。从装机容量看,新能源装机容量10248.9兆瓦,同比增长10.4%,占全市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为58.2%,占比超火电装机,占比同比提升1.6个百分点。从装备制造业看,一季度,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3.9%,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92.7%。装备制造八大类行业产值全部实现同比增长,其中铁路船舶、仪器仪表、电气机械行业分别增长53.4%、19.0%、16.0%;金属制品、通用设备行业“由降转增”,同比增长9.5%和3.4%。

(二)产业发展支撑强、后劲足

从重点企业看,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重点企业累计实现产值同比增长21.9%,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14.8个百分点。其中,中天钢铁、嘉通能源、轩达高分子、国轩新能源等企业产值均实现倍增。前50强批发业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22.3%,拉动限额以上批发业增长8.0个百分点。LNG相关企业较快增长,广汇国际天然气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江苏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9.7%、38.9%,分别拉动限额以上批发业增长1.3、0.9个百分点。从增量企业看,一季度,新增的84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增量55.1亿元,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26.1%,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8个百分点。亿纬林洋、九州星际、昭晟机电等5家企业一季度产值增量均在2亿元以上。服务业新增企业贡献显著,1-2月份,去年月度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实现营业收入12.3亿元,对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贡献率为40.6%,拉动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9个百分点。

(三)生产经营活力足、预期好

从先行指数看,一季度,生产经营景气状况专项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景气指数为122.4,比2022年三、四季度分别提升6.9、5.0个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2.6,比2022年三、四季度分别提升6.7、4.7个点,企业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均处于较为景气区间,两项指数也均呈现持续提升的态势。从市场主体看,截至3月底,全市共有市场主体120.3万户,比2022年增长2.1%;占全省比重(8.4%)比2022年全年提高0.4个百分点。一季度共新增注册企业1.4万家,同比增长38.3%,高于个体工商户31.2个百分点。从民营经济看,一季度,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产值同比增长8.0%,增幅由2022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转为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75.0%,比2022年全年提高14.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贡献明显回升。

三、看挑战之“困”:稳中有难、压力不减

随着疫情影响逐渐消退、消费场景修复,人员流动量和活动半径增加,市场活跃度和人气指数迅速提升,经济呈积极向好态势。但目前仍处于疫后修复阶段,全面复苏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压力犹存。

(一)部分领域回暖较慢。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十大重点行业中有6个行业增长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特别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受市场需求不旺及价格下滑影响,一季度产值同比下降14.4%。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列统的十个行业门类营业收入增速“7升3降”,房地产业(房地产开发除外)、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分别下降25.5%、9.7%和1.3%。在多重维稳利好政策的影响下,房地产市场有所回暖,但下行态势仍未扭转,一季度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3.5%,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3.6个百分点;全市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274.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0.2%。

(二)投资结构有待优化。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由负转正,但增速不够高、结构不够优。工业技改、高技术投资等高质量投资占比低、增幅小。其中,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下降27.8%,低于工业投资增速20.9个百分点,拉低工业投资增幅10.5个百分点;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下降27.8%,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7.9个百分点,拉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7.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动力亟需增强,一季度,全市民间投资同比下降10.9%,拉低投资增速8.8个百分点;民间项目投资同比下降9.0%,低于全部项目投资增速10.1个百分点。

(三)对外贸易不容乐观。受外部环境影响,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难预期性加大,外贸发展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同时需求趋紧、订单不足、成本上升等老问题持续存在,涉外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由2022年增长12.1%转为下降8.2%,低于销售产值增速13.5个百分点;与出口景气高度相关的金属集装箱一季度产量同比下降15.7%,直观反映当下海外市场需求不旺。全市外资企业开票销售同比下降9.8%,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1.7个百分点,表现不及国有、民营及港澳台。

四、聚改革之“力”:迎难而上、真抓实干

总的来看,随着稳经济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一季度实现平稳开局,构建新发展格局蹄疾步稳,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但外部发展环境依旧严峻,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下一步,南通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牢牢抓住恢复关键期,从政策引领突破,从提振信心入手,从开局起步发力,持续巩固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的势头,努力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

(一)坚持政策先行,加强分析研判,着力保障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政策调整趋势,加强日常监测和分析研判,健全政策实施评估机制,强化宣传解读,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利用好政策工具箱。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紧盯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城市品质提升、民生保障等中心工作,常态化开展调查研究,全力以赴找思路、想办法、定方向,确保各项政策一落到底、见到实效。紧紧围绕省“42条新政”目标,加强组织领导,统一安排部署、整体推进,切实形成狠抓落实的强大合力。

(二)坚持提振信心,升级营商环境,充分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将优化涉企服务放在重要位置,坚持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推动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减少限制条件,切实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把南通打造成为创新创业的“强磁场”。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用政策的确定性对冲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支持鼓励各地各行业组团赴外“抢订单”“抢市场”,支持企业参加国外展会、技术交流,积极营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浓厚氛围,下好稳增长、稳预期、强信心的“先手棋”,努力以营商环境的“优无止境”护航经济发展“稳中求进”。

(三)坚持多措并举,紧盯关键领域,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要坚持以重大项目牵引带动有效投资,积极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交通、能源、环保和新基建项目建设,做好项目策划和储备,为高质量发展储备后劲、积蓄力量。依托优势产业基础,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先进材料、高端芯片等亟待突破的领域,深入推进“揭榜挂帅”攻关机制,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加大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赋能作用,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大力度推进“1521”大企业培育、企业上市,支持优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坚持产业兴市、制造强市,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壮大船舶海工、高端家纺等重点产业集群,形成具有持续支撑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