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产业融合与南通服务业发展

来源: 南通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11-14 字体:[ ]


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并逐步催生出新的产业属性,是建立在科技发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制造2025》强调:“要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因此,工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对实现新时代南通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产业融合对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密切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产业联系,促进两者融合发展,是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的具体表现,也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发展趋势。

(一)扩大产业规模。产业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制造业对服务业中间投入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规模,打破因制造业的发展而挤压服务业发展的负面效应。

(二)推动产业升级。先进制造业是传统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产物。先进的制造模式都需要现代服务业的支撑,现代服务业是现代制造业的基础。制造业的进步反过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内涵和手段的发展。如全球化制造离不开国际化的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会展服务、咨询服务、会计律师等中介服务。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对实现产业升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促进产业创新。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过程中,催生出许多新的服务行业,产生1+1>2的效应,引领经济的发展。如诞生于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等产业与信息产业结合基础上的现代物流业,带来了新的市场,实现了效率的提高;金融机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了各种金融业务处理的自动化、信息化。产业融合直接促使传统服务行业实现创新。

二、南通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有利条件

南通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和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快速发展,已具备了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和实力。

(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2018年南通市实现GDP8427亿元,1978-2018年均增长11.5%。其中工业3283.2亿元,年均增长14.1%,高于GDP年均增速2.6个百分点;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39%,比1978年增加5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5150家,实现产值近1.5万亿元,是1978年工业总产值(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近500倍。

(二)服务业贡献快速提升

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4081.4亿元,1978-2018年均增长11.8%,占地区生产总值48.4%,比1978年增加27.2个百分点。南通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78年的41.8:37.4:20.8调整为2018年的4.7:46.8:48.4。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通服务业对经济贡献率加速上升,2018年达到59.7%,比2012年提高15.1个百分点,高出第二产业10.1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发展

改革开放初,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总和接近40%,构成服务业主体。改革开放以后,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对经济支撑作用逐渐增强。

1.交通运输能力大幅提升。2018年,南通市完成货运量2.3亿吨和客运量7600万人,与1978年相比,分别年均增长7.8%和3.9%。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为57亿人公里和944.9亿吨公里,与1978年相比,分别年均增长5.5%和12.2%;南通港货物吞吐量2.7亿吨,较1978年年均增长11.9%。

2.邮政快递业快速发展。2018年南通市邮电业务收入19.9亿元,较1978年年均增长15.8%。快递投递7174万件,是2002年的102.5倍。2018年,南通市17家规模以上快递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4亿元,同比增长25.3%,高于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16.8个百分点。

3.互联网新兴产业高速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成熟,互联网经济规模快速扩大。2018年南通市电信业务收入81.1亿元,增长15.2%。年末互联网用户974.6万户,新增49.9万户,其中固定宽带互联网用户294.4万户,新增35.8万户,无线宽带互联网用户680.1万户,增加14.1万户。2018年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87家,实现营业收入107.3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2.9倍和1.6倍。

4.金融业发展勇立潮头。南通金融体系不断完善、竞争力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增强。金融业增加值从2007年的64.9亿元扩大到2018年的530.4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8.8%提升到13%。2018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211.2亿元,较1978年年均增长20.6%;各项贷款余额8878亿元,较1978年年均增长17.6%。年末保险机构80家,保险行业从业人员3.5万人。上市公司41家,筹集资金77.3亿元。

5.旅游业规模不断壮大。2018年南通市共接待游客478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09.2亿元,分别是2009年的3.2倍和3.9倍,同比分别增长12.2%和15.3%;4A级以上景区接待游客2076万人次,同比增长36.1%,较去年同期提升33.2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瓶颈

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一些瓶颈和制约因素。全市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制造业对服务业“拉力”不强

目前,南通市制造业自身产业链条相对较短,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尚未真正形成。相当数量的企业,采用传统乃至陈旧的生产模式,中低端传统制造业的规模较大,多处于“微笑曲线”中间的原料加工、组装部分,而两端的研发、服务等高附加值产品较少,信息化、智能化升级进程较慢。与产品制造相关的金融、市场销售、人力资源、外购信息技术等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偏小。

(二)生产性服务业质量偏低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相对滞后和制造业布局的相对分散,生产性服务业需求遭到弱化。目前南通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近三成,仍以批发和零售业为主,占GDP比重为10%;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这两大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行业占GDP 的比重分别仅为2.2%和1.5%;南通市研发设计、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仍大多内化于工业企业中,没有外部化形成独立主体,使得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偏小,市场化供给不足。

(三)外资制造业与服务业关联不紧

外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目前投向制造业的外资中加工型、出口型、生产型企业居多,而且大多属于生产组织体系中的封闭环节,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依赖程度低,对本地研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少,产品设计、关键技术、零部件依赖于进口,对本地生产性服务业体系的建设和规模化发展的贡献很小。

(四)复合型人才“支撑”不够

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迫切需要兼备较强项目管理能力、良好技术背景、快速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是,从专业知识结构上看,当前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短缺。如既懂专业制造又懂金融、既精通软件开发技术又熟悉企业生产流程等方面的人才短缺。

四、多管齐下,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一)加快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技术融合

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物质基础和载体。大力推进金融、商务、技术交易、物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行政管理、财税、贸易、工商管理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大力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在现代生产性服务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普及应用水平,广泛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

(二)加快扶持业务外包业态发展,促进业务融合

促进业务融合推进信息化业务关系,是融合的主要方式。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业务外包。特别是重点企业,出于竞争战略的选择,必然通过将为生产服务的环节外包,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这将产生更多的软件、物流、业务流程乃至知识外包业务发展。

(三)鼓励企业跨行业并购和联盟,促进组织融合

企业是实现产业融合的微观主体,企业进行跨行业兼并和联盟是产业融合的主要途径。通过混合兼并、战略联盟等形式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的有利机会,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而创造出的全新产业,是企业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之一。

(四)加快营造宽松的制度环境,促进政策融合

政府制定相应的措施促进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在相关政策和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扶助,为产业融合创造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搭建产业融合发展平台,有序推进现代制造服务业的企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

服务业统计处供稿

执笔:唐淑娟

核稿:王 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