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新动能加快成长 “三二一”格局初步形成——“十三五”南通服务业发展分析

来源: 南通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1-02-22 字体:[ ]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全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大关,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回顾五年发展之路,既是南通经济全面发展的五年,也是服务业经济主导地位逐步形成的五年。2016年以来,传统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新兴服务业聚势赋能,为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规模与成就

2016年以来,全市服务业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持续快于一、二产业,占GDP的比重逐年提升。

(一)产业规模壮大

“十三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2836.3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4811.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8.2%,年均增速比全部产业快1.2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2015年的43.6%提升至2020年的47.9%。2020年,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全市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

(二)产业基础坚实

“十三五”期间,全市服务业投资额年均增长9%,比全部投资快1个百分点。2020年,服务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0.4%,较2015年提高1.4个百分点。重点服务业项目扎实推进。“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开工的亿元以上服务业重大项目971个,比“十二五”增加171个,是“十二五”的1.2倍。

(三)规模企业量质齐升

“十三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3.4%。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1460家,实现营业收入950.1亿元,总量列全省第4位。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服务业的比重为16.2%,比2015年提高6.2个百分点。户均营业收入达0.65亿元,是2015年的1.4倍。

(四)税收贡献稳定

“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应税销售收入连续跨越几个千亿台阶,2020年达11820.8亿元。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为全市第一大税源产业。2020年,全市实现服务业税收502.6亿元,占税收总额的53.5%。其中,房地产业占比最高,占全部服务业税收的50.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行业增长最快,是2015年的9.7倍。

(五)吸纳就业能力增强

“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市场主体蓬勃发展,为服务业长远发展蓄积动能。2020年末,全市服务业法人单位12.3万个,比2015年末增加4.2万个。2019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160.9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35.6%,较2015年提高3.4个百分点。2016年以来,服务业吸纳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转移劳动力,是“十三五”期间三次产业中从业人员数量唯一增长的产业。

“十三五”服务业主要经济指标一览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

2020年

“十三五”

年均增速(%)

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2836.3

4811.8

8.2

服务业用电量

亿千瓦时

37.3

65.6

12.0

服务业应税销售收入

亿元

7402.3

11820.8

9.8

服务业投资占比

%

49.0

50.4

0.3个百分点

二、特点与亮点

“十三五”期间,全市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引领、传统服务业为支撑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在互联网发展推动下,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一)新结构:现代服务业占比提升

2016年以来,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以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比重持续下降,现代服务业占比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批零住餐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9.2%降至24%,交通运输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6.4%降至5.3%。现代服务业加速成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1、金融业迈入快速发展轨道。2020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81.2亿元,是2015年1.8倍。“十三五”期间,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突破万亿元。2020年末,全市本外币存款12154.9亿元,是2015年末的1.2倍;本外币贷款余额15535.3亿元,是2015年末的2.6倍。

2、房地产业发展迅猛。2020年,全市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850.1亿元,是2015年的2.1倍。“十三五”期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增长16.4%, 2020年商品房月均销售面积达166.6万平方米,是2015年月均销售面积的2.1倍。

3、营利性服务业稳步增长。2020年营利性服务业实现884.7亿元,是2015年的1.8倍。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7%,较2015年提升1.2个百分点;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占比3.8%,较2015年提升3.1个百分点。

(二)新模式:传统服务业优化升级

1、交通运输方式拓展。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等机遇的助推下,全市基础设施持续建设。2020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56.3亿元,是2015年的1.4倍。宁启铁路全线贯通,沪苏通铁路建成通车,“两横两纵”的铁路格局形成,全市铁路总里程达345.7公里,是2015年末的1.6倍;铁路客运573万人,是2015年的2.5倍。南通兴东机场新航站楼建成启用,客货运量保持快速增长,进入全国主要机场行列,2020年客运量251.5万人,是2015年的2.5倍。

2、多式联运体系初步构筑。随着公铁、铁水联运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多式联运作为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和物流供给侧改革的“重头戏”,成为交通物流新动能。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多式联运企业39家,实现营业收入25亿元。

(三)新业态: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

1、幸福产业蓬勃发展。2016年以来,群众对生活性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推动旅游、文化、家政、健康、养老等新兴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2020年,全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现增加值74.7亿元,是2015年的2.2倍。2019年,全市旅游总收入782.7亿元,是2015年的1.7倍。“十三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与健康服务业相关的卫生行业企业户均营业收入由3610万元增至6473万元,与居民养老密切相关的社会工作行业,按同口径计算,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5.7%。

2、互联网经济呈现爆发式增长。2020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6.7亿元,是2015年的2.5倍。传统服务业搭上“互联网+”快车,2020年末,全市电商企业11906家,网上店铺16.8万家,全年网络零售额达741.3亿元。电商同时带动快递业的飞速发展,2020年,全市快递业务量完成74601万件,是2015年的6倍;快递业务收入60.9亿元,是2015年的4倍。

3、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相互渗透。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工业设计、节能环保、检测检验、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产业相继兴起,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2020年,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28.6亿元,是2015年的1.4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6.7亿元,是2015年的2.5倍。

4、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202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53亿元,是2015年的1.7倍。2020年末,全市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 个、示范点3个,国家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25 个。农产品电子商务蓬勃发展,2020年全市网上农产品销售额超40亿元。

三、启示与展望

总的来看,“十三五”期间,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稳定器”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宏观上,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仍偏低。2020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7%,低于全国、全省。服务业充分就业的潜力还有待挖掘,就业比重长期落后于增加值比重的格局尚未有明显转变。微观上,大企业引领作用不强。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营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139家,占全部服务业企业数比重为9.5%,比苏州低9.8个百分点;全省营业收入前100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南通仅5家;规模以上企业户均营业收入仅为全省平均的62.7%。层次上,高端高品质服务业占比较小。服务业的结构层次依然较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呈回落趋势;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仅4.8%。另外,地区间发展差异较大等问题仍然存在。

展望“十四五”,在服务需求加速增长、服务领域改革持续推进、服务创新能力提升、产业融合不断深化等动力作用之下,服务业的主导地位将继续巩固。南通服务业发展应继续在“新”上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重点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跨界融合,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着力构建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培育服务业新增长点,突出科技信息服务业、医养健康服务业等产业为重点,培育一批强、精、尖型大企业,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