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上项目调结构 “四上”企业稳步增长

来源: 南通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8-09-07 字体:[ ]

上项目调结构 “四上”企业稳步增长

“四上”企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近年来,我市加快重大项目投资转化力度,积极培育“四上”企业。2017年,全市“四上”企业11314家,占全省“四上”企业总量的10.9%,位居全省第二,比2013年增加396个,增长3.6%,当年新增“四上”企业位于全省前列。

一、南通“四上”企业发展现状

1、“四上”企业净增呈现两快两稳两降

与2013年相比,我市“四上”企业的净增单位数呈现“两快、两稳、两降”的特点。“两快”:2017年批发和零售业2233家,比2013年增加255家,增长12.9%;规模以上服务业2190家,比2013年增加263家,增长13.6%。“两稳”:规模以上工业5131家,

比2013年增加24家,增长0.5%;房地产业605家,比2013年增加25家,增长4.3%。“两降”:建筑业997家,比2013年减少83家,下降7.7%;住宿和餐饮业158家,比2013年减少88家,下降35.8%。

“四上”企业分专业情况表

单位:个

2017年

2013年

增量

增速(%)

专  业

数量

占比(%)

数量

占比(%)

合  计

11314

-

10918

-

396

3.6

规模以上工业

5131

45.4

5107

46.8

24

0.5

建筑业

997

8.8

1080

9.9

-83

-7.7

批发和零售业

2233

19.7

1978

18.1

255

12.9

住宿和餐饮业

158

1.4

246

2.3

-88

-35.8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

605

5.3

580

5.3

25

4.3

规模以上服务业

2190

19.4

1927

17.6

263

13.6

2、北部地区净增单位数较多

2017年,海安市“四上”企业数量最多,1792家,占总量的15.8%,其余依次为如皋市1787家,通州区1529家,海门市1474家,如东县1446家,启东市1086家,崇川区787家,开发区753家,港闸区660家。

与2013年相比,净增单位数最多的前三位分别是:海安142家,如东124家,如皋110家,这三个县(市)的净增单位数占总净增数的94.9%,其余地区增长相对较少。分专业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最多的是海安,107家;建筑业企业增加最多的是海安,8家;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增加最多的是启东,70家;住宿和餐饮业增加最多的是港闸和海安,均为2家;房地产企业增加最多的是通州,23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增加最多的是如皋,94家。

“四上”企业分地区情况表

单位:个

单位总数

增量

增速(%)

地  区

2017年

2013年

合  计

11314

10918

396

3.6

崇川区

787

897

-110

-12.3

港闸区

660

626

34

5.4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

753

752

1

0.1

通州区

1529

1515

14

0.9

海安市

1792

1650

142

8.6

如东县

1446

1322

124

9.4

启东市

1086

1065

21

2.0

如皋市

1787

1677

110

6.6

海门市

1474

1414

60

4.2

3、企业法人在“四上”单位中占据主体地位

从企业机构类型看,2017年全市“四上”企业中企业法人数量最多,11274家,占全部企业数的99.6%,与2013年相比低0.1个百分点,仍然占据主体地位。

“四上”企业机构类型情况表

单位:个

2017年

2013年

增量

总  计

11314

10918

396

企业

11274

10883

391

事业单位

6

4

2

机关

-

-

-

社会团体

-

-

-

民办非企业单位

23

12

11

其他组织机构

11

19

-8

4、私营经济发展活跃

从登记注册类型看,2017年“四上”企业中,内资企业10133个,占总量的89.6%,比2013年高2.6个百分点;内资企业中私营企业占绝对优势,2017年6708家,占总量的59.3%,比2013年增长7.2%,私营经济占据“四上”企业的六成,成为南通经济的主体力量。2017年港、澳、台商投资企业483家,比2013年减少92家,外商投资企业698家,比2013年减少146家。

“四上”企业登记注册类型情况表

单位:个

登记注册类型

2017年

2013年

增量

增速(%)

内资企业

10133

9499

634

6.7

国有企业

72

87

-15

-17.2

集体企业

66

87

-21

-24.1

股份合作企业

15

26

-11

-42.3

联营企业

1

3

-2

-66.7

有限责任公司

2733

2462

271

11.0

股份有限公司

228

190

38

20.0

私营企业

6708

6256

452

7.2

其他企业

310

388

-78

-20.1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483

575

-92

-16.0

外商投资企业

698

844

-146

-17.3

5、行业分布逐步优化

从二三产业单位数量来看,二三产业之比由2013年的56.6:43.4调整为2017年的54.2:45.8,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与2013年相比,10个行业数量增加,4个行业数量下降,制造业数量保持不变。与2013年相比,制造业占比下降1.6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占比上升1.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比2013年增长63.1%,52.4%,27.5%。

“四上”企业行业分布情况表

单位:个

2017年

比重(%)

2013年

比重(%)

增速(%)

总  计

11314

-

10918

-

3.6

农、林、牧、渔业

-

-

-

-

-

采矿业

-

-

-

-

-

制造业

5060

44.7

5060

46.3

0.0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71

0.6

47

0.4

51.1

建筑业

997

8.8

1080

9.9

-7.7

批发和零售业

2233

19.7

1978

18.1

12.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468

4.1

396

3.6

18.2

住宿和餐饮业

158

1.4

246

2.3

-35.8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02

0.9

80

0.7

27.5

金融业

-

-

-

-

-

房地产业

744

6.6

687

6.3

8.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90

5.2

534

4.9

10.5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561

5.0

565

5.2

-0.7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64

0.6

42

0.4

52.4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64

0.6

53

0.5

20.8

教育

47

0.4

48

0.4

-2.1

卫生和社会工作

49

0.4

37

0.3

32.4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06

0.9

65

0.6

63.1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

-

-

-


6、项目转化取得成效

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我市加大新开工亿元产业项目招引和建设力度,并积极引导项目转化。根据对2016年新开工亿元产业项目的追踪,2017年全市共转化规模企业356个,转化率达53.1%。其中转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0个,转化率为51.1%;转化限额以上贸易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26个,转化率为57.1%。2018年上半年,全市共有126个亿元产业项目转化达产,达产率为7.3%,达产项目平均产出为35325万元。

二、“四上”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层次有待提高。我市“四上”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这四个行业占总量的比重为79.8%,接近八成,其他现代服务业,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等产业比重较低,不足1%,有待进一步加强。

2、区域发展不平衡。从净增单位来看,与2013年相比,海安、如东、如皋净增单位数均超100家。启东、海门、通州净增数相对较少,分别增加21家、60家、14家。市区发展相对缓慢,崇川减少110家,开发区仅增加1家,港闸增加34家。

3、企业规模偏小。2017年,全市“四上”企业大型企业仅207家,中型企业1788家,两者合计占“四上”企业比重17.6%,不足两成,其余都是小型和微型企业。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3512家,占31.0%;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441家,占3.9%;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15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核心竞争力不强。

三、发展“四上”企业的建议

1、积极培育企业做大做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资源、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支撑作用,积极培育小微型企业发展,努力扩大现有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将具有一定规模且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作为重点加以扶持和培养,使其成长为大、中型企业。

2、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加大传统企业技改力度,提升企业向中高端迈进,以产业规模化、技术自主化、布局集聚化为导向,做强船舶海工、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等临港产业,做大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南通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升级,提升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打造集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旅游休闲、服务外包于一体的产业链,根据功能分区、产业依托和资源状况,规划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空间相对集中、服务功能集成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升服务业集约发展水平。

4、加大项目转化力度。加速推进项目建设,发挥大项目对调整经济存量、优化发展增量的引领支撑作用。突出招大引强,积极引进知名外企、央企及优秀民营企业的投资,加大重特大项目的投资建设力度,推动有效投资落地见效,对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全程进度监测,积极引导项目转化达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