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是南通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南通建筑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行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吸纳就业作用显著,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巩固,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全市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1万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7%。其中,25家特级资质建筑业企业(以下简称特级企业)完成产值7828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69.2%,拉动产值增速3.8个百分点,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当前,我国经济加快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建筑业发展正经历深刻变化。在这一背景下,今年上半年课题组对全市辖区内25家特级企业开展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以这25家企业为切入口,对南通建筑业转型升级之路进行探讨。
一、南通特级资质建筑业企业的基本情况
特级资质是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资质标准的最高等级,也是衡量建筑施工企业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对企业把握本土市场、拓展外部市场、抢占高端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企业涉足更为广阔的市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通特级企业是我市建筑业发展的第一方阵。
(一)特级企业分布情况
截至2022年底,全市目前获得国家住建部总承包特级资质的企业共25家,只占全市全部建筑业企业个数的1.8%。这25家特级企业,分布于我市崇川区、通州区、海门区、如东县、启东市、如皋市和海安市七个县(市、区),个数分别为4家、6家、4家、2家、2家、4家和3家,占各地企业总数的比重分别为1.4%、3%、1.9%、1.9%、1.4%、2.4%和1.7%。
表1:南通市25家特级资质建筑业企业名单
(二)特级数量稳居全省第一
截至2022年底,全省共有特级企业88家。从各地区拥有的特级企业数量上看,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南通、南京、扬州、泰州、苏州和盐城,特级企业数量分别是25家、17家、11家、8家、7家、4家,南通特级企业数量在全省遥遥领先,企业个数是南京的1.5倍,扬州的2.3倍,泰州的3.1倍,苏州的3.6倍和盐城的6.3倍。南通特级企业数量众多、实力雄厚,为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近年来一直领跑全省,乃至全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1:2022年江苏省特级资质建筑业企业的地区分布
(三)特级企业规模持续壮大
2013年,特级企业实现总产值2744.4亿元,首次超过2500亿元。2013-2022年,全市特级资质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到11.1%,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3个百分点,且高于南京、苏州和泰州等建筑强市十年间的产值年均增速,上述三地年均增速分别为5.2%、5.4%和7.9%。2022年,全市特级企业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七成,为69.2%,高于全省比重30.2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占比分别高于南京、苏州和泰州27.3、49.7和35.9个百分点。特级企业总产值规模屡攀新峰,对我市建筑行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愈发明显,使南通建筑业在江苏的龙头地位不断得到巩固。
图2:2013-2022年南通市特级企业产值占比情况
(四)特级企业贡献度十分突出
2022年,南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1310.4亿元,是继2021年后产值再次突破万亿规模,同比增长7%。其中,特级企业贡献度为53.7%,拉动产值增速3.8个百分点。从贡献度看,启东、如皋和海门的特级企业产值贡献度最高,分别为22.4%、20.6%和11.9%,较2021年的贡献度提高了14.3、3.2和10.2个百分点。从拉动率看,除了通州和海安两地低于全市产值增速外,其余五个板块均起到正向拉升的作用。由此可见,建筑业龙头骨干企业是支撑全市建筑业发展的强大基石,对全市建筑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级企业起到的支柱作用毋庸置疑。
表2:2022年南通市分板块特级企业贡献度情况
单位:亿元、%
(五)特级企业省外产值稳步攀升
2022年,全市特级资质中共有24家建筑业企业在外省承揽工程,省外市场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共完成产值4895亿元,增长10%,比全市平均水平快3个百分点。省外产值占特级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2.5%,较上年同期提高了2.6个百分点,其中,在山东、河北、安徽、广东、浙江、上海和北京这7省市完成的产值均超200亿元,增幅较快的地区有北京、浙江、上海和安徽,增幅分别达92.8%、27.1%、25.5%和20%。我市特级企业奋力开拓省外市场,在业内具备强劲的综合实力。
表3:2022年全市特级企业在外省完成的产值情况
单位:亿元、%
(六)特级企业生产效率提升较快
2022年,全市建筑业从业人员达到231.7万人,其中,特级企业用工人数147.9万人,增长1.3%,占全市的63.8%;特级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为10.1万人,增长8.6%,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3.7个百分点,占全市工程技术人员数量的62.5%,占比超六成。全市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2022年,南通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48.8万元/人,增长3.4%;特级企业劳动生产率为52.9万元/人,增长3.9%,较全市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特级企业正因为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和管理人才队伍,才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图3:2022年南通特级企业劳动生产率及增速情况
二、南通特级资质建筑业企业面临的困境
特级企业的生存状态是建筑领域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为精准掌握全市建筑业发展运行态势,课题组精心设计了问卷调查,通过对特级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剖析,来对南通建筑业的改革发展之路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特级企业对未来行业运行持谨慎态度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5家特级企业,对今后行业总体运行状况持乐观、一般和不乐观态度的有2家、18家和5家,分别占8%、72%和20%。主要是因为我市建筑企业业务主要集中在房屋建设领域,对房地产业发展依赖性较强。在现有市场环境下,房地产市场下行,建筑业作为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难以“独善其身”。目前企业发展以保稳为主基调,生产经营趋于谨慎。
图4:2022年南通特级企业对行业发展所持态度情况
(二)签订合同额不足难以支撑我市建筑业产值持续增长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5家特级企业,对今后新签合同额与2022年相比认为增加、持平和减少的有1家、19家和5家,分别占4%、76%和20%。2022年,全市特级企业完成签订合同额11302.2亿元,同比下降1.6%;其中,完成新签合同额5528.5亿元,同比下降4.1%,其中,近七成特级企业新签合同额低于去年同期。虽然2022年全市特级企业产值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但企业新接工程量下降,合同额减少,后劲不足,不能有效支撑企业持续平稳发展,影响建筑业的后续发展,难以支撑未来建筑业产值的增长。
(三)部分特级企业出现流动性困难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2家特级企业表示流动资金紧张,13家企业表示基本正常,分别占48%和52%;无一家企业认为资金充裕。2022年,全市特级企业应收工程款667.6亿元,同比增长3.7%,高出同期营业收入增速1.1个百分点,资金回笼存在较大压力。2022年以来,我市头部建筑企业普遍反映资金短缺,有些涉及债务到期,一些金融机构考虑到自身风险管控,采取抽贷、限贷、缓贷等方式,进一步加剧了企业资金的紧张程度。
(四)部分特级企业盈利水平持续下降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2家特级企业表示盈利状况处于正常水平,13家企业表示低于正常水平,分别占48%和52%;无一家企业盈利状况高于正常水平。2022年,全市特级企业实现利润181.9亿元,同比下降22.6%;实现营业收入6630.7亿元,销售利润率仅为2.7%,比2020年、2021年分别下降1.4和0.9个百分点,盈利水平持续下降。
(五)部分特级企业融资成本明显偏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5家特级企业中认为融资一般、困难和无融资的有19家、4家和2家,分别占76%、16%和8%;无一家企业认为融资容易。25家特级企业1年期贷款平均利率普遍在5%左右,最高的达8.5%,是基准利率的2倍,企业融资成本偏高。
(六)特级企业生产经营遇困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5家特级企业生产经营遇到较多困难,主要是资金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招工难、用工成本上升、应收账款超出正常水平、市场需求减少的问题,存在以上问题的企业分别有17家、7家、1家、9家、10家和21家。我市建筑业企业大都处于新老交替、转型拐点的关键期,企业规模虽大,但是整体不够强,走的仍是粗放式劳动密集型发展路线,以目前的规模体量、人才队伍、融资能力很难不受市场变动影响,且我市建筑企业的发展模式仍以传统的房建项目为主,未及时转向国家重点投资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和骨干路网、水利港口、生态景观、防灾减灾等新型城镇化工程,未能从传统的运营模式走向多元化、精细化的发展路线。
三、探索南通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之路
当前,我国建筑业行业已经进入了全要素全方位竞争时代,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正从资源驱动向动态核心能力驱动升级。产业链环节之间的边界逐步模糊,头部企业“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日益明显,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转型升级”已成为建筑业企业必须做好的重大课题。以25家特级企业为代表的我市建筑行业,必然要经历一个艰苦、持续、漫长的转型过程。鉴于此,建筑行业务必要深化改革,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创新商业模式,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现就我市建筑业转型升级,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新老基建融合发展新业态
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相比更注重生产要素整合、产业升级示范效应。传统基建投资带动经济增长,新基建加快补“短板”。我市建筑业企业应发挥工程建设优势,积极布局对房建、道路、管廊、桥梁、水利及能源数字化升级而形成的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新基建的发展可以助力传统基建改变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数字建造、数字工地及建造数字产业转型升级。因此,我市建筑业应顺势而为,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拓展建筑领域新业态,推动新老基建融合创新发展。如通州建总以“稳主业、调结构、促融合、抓风控”为经营方针,先后承建了苏州地铁配套、地下综合管廊、高架道路、污水处理和景观工程等城市“双修”市政重点工程。承建的南通轨道交通一号、二号线土建标段、机电安装标段和装饰装修标段工程,成为首家唯一两轮入围并全过程参与南通地铁建设的优秀民企代表,被誉为“南通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典型”。
(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新机遇
随着城镇化建设向深度转型,我国新型城镇化进入了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建设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其中,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三个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市建筑业应重点关注大城市群民生工程“补短板”、公共服务类项目的建设、人居环境的打造,以及一二线城市的新区规划及智慧园区建设,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域赢得发展先机。如龙信建设集团聚焦国家重点城市群和都市圈,分析研究客户需求,关注行业趋势,继续做好市场的战略布局,围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一体两翼多点的市场规划作延伸发展,完善区域管理体系,加强内部协同,房产、建设双轮驱动,提升龙信品牌深耕区域地方影响力。
(三)打造装配式产业链新基地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我市大力支持企业发展装配式建筑,坚持“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推动建筑方式创新。构建智慧建筑技术公共平台、创新战略联盟、国际创业大赛、创投基金和示范工程“五位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体系。组建混合所有制的智慧建筑产业集团,打造产业发展载体,逐步形成智慧建筑产业生态体系。如启东建筑集团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总投资逾10亿元建设了集团现代建筑产业基地——启东市筑城装配式建筑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绿色建造方向的装配式建筑构建业务。该产业基地于2019年5月开始投入生产,经过近几年发展,品牌效益日益凸显,经营市场逐步扩大,畅销上海及周边长三角城市。目前,该产业基地产销两旺,在手订单充足,成为集团增长较快的特色业务板块。
(四)数字转型科技赋能新关键
鼓励建筑头部企业依托“建筑工程甲级设计院、省级技术中心、新型建造技术研究院”等多位一体的研究创新平台体系,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重点解决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如启东建筑集团始终坚持创新第一动力,激发活力不停步。集团特别注重和上海交大、陕西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合作,现拥有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BIM技术中心、纳米建材研发基地、装配式建筑联合实验室等科研机构,攻关了两个国家重点课题,涉足建筑垃圾再利用、再生混凝土生产等变废为宝的绿色产业等。
(五)绿色建造构架发展新钥匙
绿色建造涵盖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维、以及拆除回收再生利用等等过程,能在绿色建造过程中诞生高质量的绿色建筑产品。健全机制体制,提高技术水平,更新思想观念、是城乡建设领域推进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建材、既有建筑改造,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所在。我市建筑业企业应抓住绿色发展机遇,提升绿色建造过程产业化水平,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标准规范,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六)提供建筑人才发展新支撑
随着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建筑企业技术人才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企业员工普遍学历较低、能力不强,对转型升级缺乏动力和压力,转型升级容易流于形式。企业亟需设立“一揽子”人才培养政策体系,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如龙信建设制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通过信息化进行产业化项目管理,对产业工人技能等级进行划分,建立完善晋升通道,达到产业工人由工到匠的转变,逐步实现职工从一张床到一间房再到一套房,严格落实八小时、双休日工作制,保障建筑工人合理权益,增强职工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