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才强农路径研究

来源: 南通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12-23 字体:[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南通农业基础扎实,产业发展兴旺,农业农村现代化稳步推进,基础教育优势明显,如何发挥南通优势,让乡村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是南通市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一、南通农村人才发展现状

1、政策引领作用显现,人才环境不断优化

2019年,南通市出台《南通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强化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实行自主培养和人才引进相结合,全面建设新型职业农民等农村人才队伍,促进各路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海安市从创业补贴、生活服务、助力企业等方面出台了不少新政策。在海安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创业稳定经营6个月以上且正常申报纳税的,经审核给予5000-50000元初始创业补贴。

通州区出台《关于促进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内容涵盖人才引进、平台建设、金融扶持、企业发展、激励评价、生活服务6个方面共计21条。

2、返乡创业热情高涨,双创主体活力迸发

为鼓励和支持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等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带动更多人才、资金、技术进入农村,2017年,南通市政府下发《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的意见》,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近三年来,共帮助1.17万名农民实现创业,带动就业5.37万人。“省致富能手”曹建华回通州创办江苏景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带动发展示范基地50多万亩,间接带动农户6万多户。如皋农民杨镇华创立的“互联网+农业”营销模式已成功将家乡的优质富硒大米销往全国各地,联合周边五个家庭农场,以“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基地”的形式开展农业全产业链服务,通过土地流转,联盟有农产品种植基地面积1460亩,以优质食味大米为主的农产品种类多达20余种。

3、载体平台支撑有力,辐射带动效应增强

农业部公布2017年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名单,我市启东、海门、通州分别有2、1、1家获得“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称号,成为全国首批获此称号的园区。南通金羽农民创业园通过农业技术、农民经纪人培训等形式向园区和周边农民传授现代种养殖技术,发放农产品种子和鸡苗,累计培训农民3000多人次,带动2700多户村民种植经济作物。省级创业示范基地如皋市顾庄生态园是集盆景展销、主题餐饮、文化休闲、养生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园区花木盆景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花木生产人员近2000人。

二、南通农村人才发展存在问题

1、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老龄化程度较高

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南通劳动力缺失,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南通市共有农业生产经营人员189.7万人,其中,年龄35岁及以下的6.7万人,年龄在36至54岁之间的63.9万人,年龄55岁及以上的119.0万人,占比分别为3.5%、33.7%、62.8%,超过六成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年龄超过55岁。

2、人才整体素质不高,依赖传统农耕行业

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南通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占比为47.6%,初中的占比为43.4%,高中及以上的占比为8.9%,超过九成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素质偏低。现有的农业经营人员对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新兴产业涉足较少,仍然依赖于传统的农耕产业,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南通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有59.2%集中于种植业,22.3%集中于畜牧业,合计占比81.5%,超过八成的传统的农村人才集中于种植和养殖领域,而在其他领域较少。

3、系统培训效果欠佳,实用型、管理型人才偏少

大部分农业经营者没有受过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系统培训,缺乏农业科技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适应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南通农业生产经营者只有27.9%接受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不足三成。市电子商务商会反映农村电商人才较为缺乏,家纺市场各类电商人才缺口大约400-500人,据调查,42.7%的电商经营者认为目前经营过程中存在缺乏电商专业人才的问题。

三、南通农村人才强农实现路径

(一)加大人才引进,鼓励人才回流

招来“金凤凰”,引进高层次人才下乡。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等各类高层次人才通过项目合作、短期工作、专家服务、兼职等形式到基层开展服务活动。人才专家参与服务基层工作业绩作为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贡献特别突出的可破格参评职称。唤回“归巢雁”,吸引青年大学生回乡。选拔、吸引一批有志于扎根农村基层、促进农业发展的青年大学生返乡,利用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先进科学知识与技术,让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在智能化、网络化方面充分发挥才智。揽罗“勤劳蜂”,支持各类人员返乡。当前,农创客、农民工、退役士兵、基层干部、建筑师等各类人员返乡创业热情不断高涨,要充分发挥政府资源调控和政策引导功能,积极出台、完善支持各类人员返乡创业政策,营造良好的乡村创业环境,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信贷支持,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

(二)发挥乡村优势,推进人才扎根

打出“感情牌”,用活游子情。针对本地人才,当地政府要加强与人才的交流沟通,定期开展座谈会了解工作、生活情况,建立“以老带新”、“一对一”等服务帮助机制,定期下乡调研、慰问,及时掌握思想动向。针对在外人才,政府要出台在外优秀人才服务联络办法,建立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加强与在外人才感情联络和信息沟通。打出“服务牌”,留人更留心。一是做好干事服务工作,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深化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允许符合一定门槛的返乡下乡创业人员进入农村集体组织;优化大学生村官制度,拓宽任职晋升渠道,扶持其自主创业。二是做好公共服务工作,加大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给予创业帮扶、就业安置、社会保障、税收减免、子女教育、技能培训、政治待遇等优待支持。打出“待遇牌”,提升幸福感。当地政府对聘用的高层次人才,可采用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等灵活多样的收入分配办法,支持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兼职方式,为农户、合作社等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支持企业对引进的高素质农业人才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按照市场化标准给予薪酬。

(三)推进人才培育,提高人才素质

培训一批具备丰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老农”。南通市35岁及以下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有6.7万人,现有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长期扎根于乡村,对乡村感情深厚,需充分激发现有农民群体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邀请“三农”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土专家”“田秀才”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努力提高“老农”的科学文化素质、生产劳动技能。培育一批有干事创业热情且立志返乡创业的“职农”。积极培育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又有志向投身乡村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科学培育体系,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育方案。培养一批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知识有能力的“知农”。在高校农科类专业中,探索公费农科生招生试点,培养更多农业定向人才。例如,扬州市与扬州职业大学等4所院校合作定向培养100名专科学历的农业专业人才,定向培养生享受学费和住宿费全额资助,毕业后返回原籍,前往政府推荐的基层农技推广及农经管理部门、农业合作社、涉农镇村等单位。

(四)用好农村人才,发挥引领作用

“人才+产业”相互促进,激发农村“造血”能力。利用产业吸引人才,产业和人才相辅相成,优先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加强人才对特色产业的引领作用。重点扶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围绕乡村特质产业的发展,吸引城市专业人才前来投资创业,南通叠石桥家纺微供市场聚集一批懂技术、懂电商的年轻人,入驻商户近400家,日发包裹30万件,年交易额破20亿元。“人才+平台”共同合作,实现农村“输血”功能。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围绕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和关键技术问题,鼓励地方政府、企业与高校院所深化产学研合作,整合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鼓励和支持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创办农业科技型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带动更多农户加入。“人才+政策”厚植沃土,打通农村“活血”渠道。加大金融扶持力度,针对农村返乡创业提供专项信贷支持,减少或免除创业贷款利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建立相关风险补偿机制。推进土地流转,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市通过转包、转让、出租等方式流入的耕地面积88千公顷,加强土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促进农村发展产业多元化。细化服务措施,开辟乡村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对服务乡村振兴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一对一”代办服务。  

农调队供稿

执笔:陈增慧

核稿:侯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