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南通与苏州高质量发展差距的分析及思考

来源: 南通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0-12-03 字体:[ ]

在深入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及《江苏实施方案》重大战略下,2019年南通已站在万亿元GDP俱乐部的门槛前,发展机遇与瓶颈并存。市委全会提出了“要做好今年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必须找准南通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定位,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构想。为了更好地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市委全会决策部署,本文以统计视角,对标先进城市苏州客观描述南通的短板和弱项,旨在助推我市走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征程的前列。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苏州 南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坚持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六个“高质量”的明确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政府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基于此,本文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量化结果,评析南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厘清全方位推进南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一、南通与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差距评析

江苏省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显示,2019年,苏州综合得分为96.78分,南通为88.14分,南通比苏州低8.64分。苏州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为83.53,其中水平指数为89.75、发展指数为79.38,分别高于南通3.93、8.3和1.01个百分点。结合实际,我们选择了南通主要短板和弱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目的是更加直观地描述南通高质量发展的薄弱环节。

(一)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以“五大发展理念”、十九大报告精神及“江苏省高质量发展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为依据,结合南通市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对比统计指标体系,分别从经济基础质量、社会发展质量、创新驱动质量、改革开放质量、空间建设质量五个维度比较南通与苏州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差距。共选取28个指标,其中22个为省高质量监测指标、6个为统计指标(见表1)。

南通与苏州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1)

目标层级

准则层级

指标层级

经济基础质量

经济规模

GDP、★人均GDP

经济质量

★全员劳动生产率、★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

社会发展质量

居民收入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教育医疗

★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比、★每万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接受上门服务的居家老人数占比

创新驱动质量

创新投入

★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

创新产出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新增规上企业单位数

改革开放质量

外贸质量

★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货物进出口总额比重

外资质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使用外资比重、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空间建设质量

交通运输

货物运输总量、旅客运输总量、★城市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

通信质量

★光纤宽带用户占固定宽带比重

生态质量

人口密度、★城镇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地表水功能区达标率★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

注:★为2019江苏高质量监测指标。

(二)指标计算及综合得分位次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设立采用了综合指数法和目标完成情况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大部分指标采用综合指数法。即先分别计算各指标的水平指数、发展指数,再合成综合指数,其中水平指数占40%、发展指数占60%。水平指数根据各指标当年实际完成情况计算,反映各市高质量发展现实水平;发展指数根据各指标比上年的增减情况计算,反映高质量发展进展情况;综合指数反映高质量发展总体情况。计算方法:先将各指标作无量纲化处理,分别计算出水平指数和发展指数,再按各自权重计算出综合指数。具体计算步骤略。透过对标先进,南通在经济质效、发展空间、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领域还存在明显差距(详见表2)。

2019年南通与苏州高质量发展指标比较(表2)

指标名称

单位

苏州市

南通市

综合得分位次

实现值

速度

实现值

速度

苏州市

南通市

经济基础质量

GDP

亿元

19235.8

5.3

9383.4

7.2

1

4

★人均GDP

万元

17.9

5.0

12.8

7.7

2

7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27.8

5.2

20.7

7.7

3

7

★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

%

89.6

-1.5

82.0

-1.4

1

6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42.2

-1.4

38.2

-0.3

1

5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

%

32.7


29.3


3

7

社会发展质量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0109

8.4

40320

8.8

1

6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8629

8.1

50217

8.4

1

6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5152

8.4

24303

8.6

1

6

★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率

%

0.9

0.2

0.8

0.1

7

11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比

%

76.6

12.3

76.4

8.0

7

9

★每万常住人口执业医师数

32.8

6.9

28.1

3.6

3

9

★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

%

15.0

0.0

11.3

0.8

2

8

★接受上门服务居家老人数占比

%

19.4

8.1

11.6

3.4

2

6

创新驱动质量

★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3.3

0.05

2.3

2.3

2

8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比重

%

32.7

4.1

29.3

74.7

3

7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

%

41.8

3.7

21.4

0.0

1

11

★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

165.0

50.3

123.3

46.1

2

8

改革开放质量

★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比重

%

37.0

2.9

70.2

-1.7

13

8

★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用外资比重

%

59.4

15.2

61.8

13.1

13

10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亿美元

46.15

2.0

26.65

3.2

1

4

新增规上企业单位数

3982


2108


1

4

空间建设质量

旅客运输总量

万人

39365.7

0.44

7428.2

-3.0



★城市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

标台

26.74

3.4

15.81

4.2

1

10

★光纤宽带用户占固定宽带比重

%

100

6.7

99.96

1.5

1

8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1235.62

0.26

696.95

0.1

3

8

★城镇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

%

88.8

10.5

74.0

0.9

2

9

★地表水功能区达标率

%

97.0

4.0

90.0

13.0

2

11

★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

%

86.3

7.0

79.7

8.3

3

7

注:★表示2019江苏高质量监测指标。

(三)南通与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差距

近年来,南通经济社会保持健康发展,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当前学习苏州“三大法宝”,关键是对标先进,找准南通的短板和弱项,并充分借鉴先进经验、进一步厘清南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从经济基础质量看,两市间综合实力水平差距明显,经济总量差距趋于扩大,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仍需进一步发力。苏州是全国经济总量第1的地级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南通是经济总量排全国地级市前10的城市之一。2019年,苏州、南通生产总值分别为19236亿元、9383亿元、南通为苏州的49%,两市间经济总量的差距由2017年的9585亿元扩大到2019年的985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2222亿元、619亿元、南通为苏州的28%,差距由2017年的1317亿元扩大到2019年的1603亿元;南通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8.2%,占比较苏州低4个百分点。在全省13个设区市中,2019年南通上述3项指标综合得分排名分别为第4、第7和第5,位次分别落后苏州3位、5位和4位,处全省中游偏上水平。

相比而言,南通制造业在拉动GDP增长上贡献不够。特别是与苏州制造业根基牢、门类全、规模大及在参与全球制造业分工中形成的隐型单打冠军格局相比,南通制造业发展质效有待提高。统计显示,2019年,苏州市新增上市公司21家,累计达153家,分别比南通多18家、109家;苏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1042家,而南通仅为4966家,为苏州的45%;苏州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占比44.5%,比南通高11.6个百分点;苏州规上工业资产合计达3.37万亿、营业收入达3.54万亿、利润总额达1953亿元,分别是南通的4倍、4.3倍、4倍。苏州市6大支柱产业:电子、钢铁、通用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化工、汽车制造产值达2.17万亿,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64%;而南通6大支柱产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和器材、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占比仅为54%。

从社会发展质量看,两市间民生福祉水平差距明显,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民生优先战略仍需进一步发力。2019年,苏州、南通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0109元、40320元、南通相当于苏州的67%,两市间居民收入差距由2017年的17286元扩大到2019年的19789元,在全省位次均落后苏州5位;南通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7:1排第11,位次落后苏州5位。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比均排第7,位次分别落后苏州4位、2位;每万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排第9,位次落后苏州6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接受上门服务的居家老人数占比分别排第8、6,位次分别落后苏州6位、4位。南通居民收入处全省中游、学前教育、养老保障均处中游偏下水平。

从创新驱动质量看,两市间科技创新能力差距明显,高质量发展动能不足,创新驱动和科教强市战略仍需待进一步发力。南通作为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产业基础厚实,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偏弱。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数、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等指标排名在全省靠后。2019年,南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48%,比苏州、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1.01和0.42个百分点;南通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为29.3%,占比较苏州低3.4个百分点、略高于全省水平;南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1.4%,比苏州、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20.4和9.8个百分点;南通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123个,比苏州、全省平均水平分别少43家、20家。在全省13个设区市中,2019年南通上述4项指标综合得分分别排第8、第7、第11、第8,位次分别落后苏州5位、4位、10位、6位。其中,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综合指数得分处全省下游、其他3个指标也均处全省中下游。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南通专利申请量3.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0.9万件,分别为苏州的22.7%、24.3%;南通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仅33亿元、占比3.4%,科学技术支出仅为苏州的18.2%。

从改革开放质量看,两市间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差距明显,对外贸易总量仅为苏州一成多,改革开放战略仍需进一步发力。2019年,苏州、南通货物进出口总额分别为21987亿元、2520亿元,两市间差距由2017年的19035亿元扩大到2019年的19467亿元。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底,苏州累计引进外资项目超2万个,累计使用外资超1320亿美元;而南通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3万个,累计使用外资420亿元。在全省13个设区市中,2019年南通新增规上企业单位数占规上企业单位数比重综合得分排第12,位次落后苏州5位。

相比而言,南通外资外贸总量少、层级低、体量小。2019年,苏州市实际利用外资46.15亿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17.6%,是南通的1.7倍;苏州进出口总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0.7%,是南通的8.7倍;苏州一般贸易进出口占全省比重为36.3%,高于南通28.4点;苏州外贸依存度114.3%,比南通高86.8个百分点;苏州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0.7亿美元,是南通的3.8倍;苏州新增规模以企业3900家,是南通的1.86倍;苏州新设具有地区总部特征或共享功能的外资企业30家,累计超过320家。

从空间建设质量看,两市间城市空间布局差距明显,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优化仍需进一步发力。2019年,苏州市行政区划面积865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653平方公里、占比53.7%;年末常住人口1075万人,其中市区常住人口558万人、占比51.9%;苏州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36人,境内交通发达,光纤宽带用户实现全覆盖。苏州在对接国家、省重大发展战略中,凸显了其在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和参与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中的作用。南通行政区划面积1054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284平方公里、占比31.1%;南通市常住人口732万人,其中市区常住人口229万人、占比36.2%;南通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97人,目前全市拥有3条过江通道,光纤宽带用户仍未实现全覆盖。2019年,苏州、南通市旅客运输总量分别为39366万人次、7428万人次,南通为苏州18.9%,两市间的差距由2017年的23931万人扩大到2019年的31937.5万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南通城市能级依然不足,交通不便仍是南通最大的短板。

南通地处长江入海口。近年来全市深入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PM2.5浓度连续三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两年位居全省首位;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水环境质量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城区治水取得显著成效,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的发展指数全省第一,但这个指标的水平指数在全省还靠后。在全省13个设区市中,2019年南通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地表水功能区达标率、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3项指标综合得分为第11、第11、第7,位次分别落后于苏州5位、9位、7位,均处全省中游偏下水平。

二、苏州市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启示

改革开放40多年,苏州GDP增长超过600倍,用0.09%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2.4%的税收和7.7%的进出口总额。“小康构想”由这里萌发,“城乡一体化”从这里试点,“两个率先”在这里实践、“勾画现代化”在这里探索……苏州一步步实现农转工、内转外、大转强的跨越,始终走在高质量发展的最前列,其成为国内“最强地级市”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一)敢为人先是其精神力量

苏州之所以能成为今日之苏州,最大的成就不仅仅在于其经济数据的领先,更在于在开拓创新、接续奋斗、敢闯敢试、你追我赶的火热实践中形成的敢为人先的精神力量。爆红的苏州“三大法宝”是其无形资产和无价之宝,是苏州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之一,引领苏州始终走在全国发展前列。 “拼”出来的张家港精神,“闯”出来的昆山之路,“融”出来的园区经验,不仅仅在张家港、昆山、苏州工业园区,更在苏州各地都迸发出这种精神,各市(区)不甘落后、你追我赶、竞相争先,共同书写了赶超经济的传奇篇章。如今苏州市委市政府给“三大法宝”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张家港聚力打造“经济高质量标杆、城乡一体化标杆、新时代文明标杆,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昆山勇当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试点走地前列的“热血尖兵”,勇闯“无人区”,做出“无问之答”; 苏州工业园区从 “一精简一降低三优化”五个维度,全力打造全国最优、世界一流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毋庸置疑,苏州“三大法宝”是伴随伟大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而形成、发展和丰富的,与中国改革开放重大标志节点同向发展、同频共振。这是苏州敢为人先的时代标识,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勇气、一种信念、一种定力、一种担当。

(二)招才引智是其动力之源

苏州结合不同时期的发展机遇与阶段特征,推进发展模式迭代创新,实现从农业商品化到工业经济、从内向经济到外向经济、从乡镇园区经济到集群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县域到城市经济,当前正在加速向开放经济、创新经济、活力经济、都市经济方向协同演进。改革开放初期,苏州充分利用临近上海的地域优势,引进数以万计的“星期天工程师”,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为中国改革开放史添上浓重的一笔。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苏州积极响应国家沿海开放战略和浦东开发开放重大战略,大力引进外资,创办各级各类开发区,开放型经济落地生根并快速壮大,成为苏州改革开放的显著特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始终注重完善人才培育引进政策机制,连续举办12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已成为苏州招才引智的“金字招牌”。2019年末,苏州拥有各类人才总量293.44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6.98万人、高技能人才64.8万人;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入选者达262人,其中创业类人才135人。在今年改革开放再出发会议上,苏州决定设立“苏州科学家日”,在国内城市中率先打造“苏州科学家日、科学家苏州日”品牌盛会,并向全球科技英才昭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苏州敬意。昆山将每年的3月14日确立为“祖冲之纪念日”。实践表明,苏州的引“智”政策就是要使人才的贡献与回报匹配、薪资与国际接轨,正是国内外一流人才的引进造就了苏州的百业兴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创新发展是其不懈追求

进入21世纪以来,苏州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了构建推进创新发展的新体制机制,实现了在科技研发、产业转型、对外开放、文化建设等各领域的创新突破,形成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态势。持续深化大院大所战略合作。与中科院合作共建科技创新载体21家,占中科院在全国布局总数的20%;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创新载体达13家。探索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牛津大学苏州研究中心、天际创新研究院相继建设成立,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苏州新组建7个专业性研究所。支持企业建设各类创新载体。2019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4.6%;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7052家,认定瞪羚企业361家;5家企业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成功创建全国唯一由民营企业成立并建设的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政策升级版。围绕致力法治诚信塑造营商环境第一标志,推进“五化”打造智慧政务最强支撑,改革创新实现企业服务最高效率,优化供给形成资源配置最优保障,亲商安商构建合作共赢最佳机制,统筹协同凝聚组织领导最大合力等六个方面。突出用户思维,加快由“以审批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对标国际一流,加快由“稳步优化”向“追求更高”转变;坚持特色导向,加快由“同质化”竞争向“品牌化”塑造转变。在最新政策中,有21条具体措施为全国创举,28条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四)共享发展是其价值旨归

苏州处理好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坚持改革是先导、开放是途径、创新是引擎、发展是导向,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加快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城市形态、社会建设协同演进,实现了区域内外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联动发展。全市板块空间和产业实现有机对接和错位融合,市域城市集群乘数效应不断放大。全市所辖的张家港、常熟、昆山、太仓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百强县前10强,其中昆山多年名列第一。苏州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坚持共享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所在,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到了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既保障了人民群众充分分享发展成果,又增强了群众对改革开放实践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改革开放40年,苏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3%,而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4.6%、13.7%,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经济增长也拉动了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为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为更高质量的共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南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当前南通面临的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为应对外部挑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国内社会终端需求,从供求两端精准发力,破除各种障碍,加快形成双循环。为此,全市上下应以新发展理念破解难题,锚定“三个全方位”,聚力提升南通高质量发展内在品质,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聚焦国家战略,展现空间发展高颜值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上海与近沪区域及苏锡常都市圈联动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南通要做好融入、协调、合作、借鉴的大文章,进一步优空间、强功能、塑品质,加快打造具有鲜明江海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长三角北翼门户城市。一要聚力加快江苏新出海口建设。抢抓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建设写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规划的机遇,全力打造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二要聚力加快综合性交通枢纽建设。从“外快”和“内畅”两个方面完善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推进高铁、高速、机场、港口建设,打造城市“1小时交通圈”,以强大的现代交通体系推进南通与苏南板块的深度融合。三要聚力加快重点功能片区建设。加快创新区核心区域建设,全面提升医疗、教育、商业等城市功能,打造科技创新中心、金融商务中心和企业总部中心;充分抓好崇川、港闸两区合并及海门撤市建区契机,进一步推动主城区的人口和先进要素聚集。

(二)聚焦提升供给质量,筑牢制造业发展主阵地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一要做强做优“大项目突破年”活动。充分发挥园区招商军主力作用,强化制造业引资,围绕每个园区确定主导产业,建立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招商队伍,深耕主攻区域,全力招引“头部”企业、行业“领头羊”、细分领域“隐形冠军”、高科技“独角兽”,促进产业垂直整合。二要做强做优制造业互联网应用。深入实施“5G+制造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工程,全力推进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接入工业互联网,推动工业化从产业协同向产业分工协作转变。三要做强做优上市公司。引导资本更多投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探索以产权(股权)转让、增资扩股、互相持股、重组上市等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三)聚焦招才引智,打造技术创新主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曾将创新比喻成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反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南通在下一步的发展中能否突破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实现发展动力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创新驱动。一要想方设法提升供给质量。以提升供给质量为重点,不断增加政府和企业研发投入,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攻关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抢占价值链主导权。深化技术和体制创新,要完善支持创新的风险投资制度、健全创新激励机制,有效解决产业、风险投资基金效益差、水平低的问题。二要想方设法深化苏通科技合作。加强与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接,推动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以南通创新区为载体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加快形成一流创新策源能力。积极构建全链条、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中国(南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深入实施高企培育“小升高”和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三要想方设法落实人才新政。推广“政策+平台+基金”的双招双引模式,确保 “双创”人才总量的持续增长。优化留住人才的政策环境,目前南通对一些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尚不足,要推进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建设,提升文化、体育、娱乐等消费品质,在宜居和创业就业上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务成本和发展机会。

(四)聚焦思想解放,构建营商环境新坐标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进一步统一认识、解放思想,学习苏州“三大法宝”,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跨过思想上的“长江天堑”。一要下大力气激扬干部“狼性” 。营造干部比学赶超、彰显高质量发展的先锋作为的浓厚氛围,使其成为新时期共产党人鲜明标识及守初心、担使命的具体实践。二要下大力气完善制度机制。创新常态化板块推进与交流对接机制,主动接受苏南的辐射。大力度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园区的体制改革,更加注重引进高端项目、先进技术、地区总部、功能性机构以及融资租赁、现代物流等项目落户,提升园区利用外资质效。三要下大力气释放消费动能。深入贯彻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千方百计稳住市场主体基本盘,想方设法让政策优惠直达市场主体,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鼓励社会创新创业,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积极出台一系列针对居民的消费激励政策举措,精准发挥消费政策刺激作用,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有效引导消费升级。四要下大力气优化服务水平。加快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建设,形成市级平台、县级分中心、镇街工作站三级联动指挥调度体系。着力拆除现实中的“卷帘门”“旋转门”,打通各类数据“壁垒”,降低投资创业“门槛”,使企业反映问题、投诉建议“零障碍”。

(五)聚焦富民强市,夯实幸福工程强支撑

共享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回应群众在收入、教育、医疗、养老、生态等方面的关切。一是要千方百计稳就业。注重增加就业容量,创造新业态新模式就业岗位,鼓励支持灵活就业、弹性就业、稳定基本民生;注重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作用,深入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二是要千方百计拓空间。深入实施富民工程、拓展居民增收空间,促进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基本同步增长。依法完善企业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拓宽经营性收入来源,努力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三要千方百计全覆盖。重点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人群参保,确保法定参保对象应保尽保。积极探索建立与南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四要千方百计优生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放大滨江片区的绿水青山生态优势,完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生态居住等功能,打造“城市客厅、国际街区”。有序推进主城区老旧小区和破旧片区改造工作,实现群众居住环境、城市形象品质双提升。

综合统计处供稿

执笔:张莉云

邱海建

核稿:郁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