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释活力 南通发展大跨越

来源: 南通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01-04 字体:[ ]

 

改革开放释活力 南通发展大跨越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结构调整稳中有进,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对外开放纵深推进,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全市上下勠力同心,开拓创新,砥砺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南通篇章。

一、综合实力实现跨越

经济总量快速扩张。改革开放以来,南通抢抓战略机遇,加快发展,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市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经济总量和城市竞争力再上新台阶。1978年,南通的经济总量(GDP)仅29.4亿元,1988年超百亿元,2004年超千亿元,2013年超五千亿元,2017年达7734.6亿元,是1978年的263倍,翻了近八番。南通经济总量在国内城市中的排名显著提升,2017年,全国大中城市位列第18位,在地级市中位列第6位,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人均GDP超万美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快速提高。1978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408元,1986年超千元,2001年超万元,2017年超十万元,达到105903元,按2017年平均汇率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5万美元,达到15685美元。

经济增长保持高速。从经济增速看,我市经济增长经历了逐年加快,随后逐年减缓,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的过程,但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名义增长15.4%,剔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1.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实际增长11.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

1978年以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1.JPG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1978年,南通市财政总收入仅5.5亿元,2003年超百亿元,2012年超千亿元。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来看,1983年,南通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亿元,1988年超十亿元,2007年超百亿元,2014年超五百亿元,2017年达到590.6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列第27,在地级市中位列第101983-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1%,与地区生产总值基本同步。

二、结构调整稳中有进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市大力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改善需求结构,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经济发展向中高端水平不断迈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市不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稳定发展农业、加快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服务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1979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一三”格局,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南通经济步入工业化阶段,三次产业结构为38.8:40:21.2199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转换为“二三一”结构,三次产业结构为23.3:51.4:25.32016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为“三二一”结构,服务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性产业,南通经济迈入后工业化阶段,三次产业结构为5.4:46.8:47.82017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4.9:47.1:48。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累计下降36.9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累计提高9.727.2个百分点。四十年来,我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11.9%,分别高于地区生产总值2.30.2个百分点。

1978年以来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走势图

2.JPG

 

从业人员结构加快调整。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也不断调整优化。1978年,全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为76.5:14.2:9.3,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到2004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逐渐成为主力军,全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调整为36.6:39.6:23.82017年,全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为19.6:46.6:33.8,从业人员加快向二、三产业转换,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累计下降56.9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累计提高32.424.5个百分点。

1978年以来全市从业人员三次产业结构走势图

 

3.JPG

 

三、工业经济快速成长

工业总量持续攀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南通工业生产突飞猛进。到2017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达到15038.59亿元,是1978年的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98倍(现价产值增长幅度的计算,下同),年均增长18.7%1987年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2003年超过千亿元,2013年突破万亿元。1978年全年的工业总产值,仅相当于2017年两天的产值。2017年,南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5132家,占全省企业数的10.7%,是1998年开始实施规模以上工业统计时(1578家)的3.25倍。

工业结构持续优化。改革开放之初,轻工工业主导南通工业发展,1978年轻重工业比例为67.1:32.9,传统的纺织、服装及食品加工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占比49.8%。进入新世纪,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重化工业迅速崛起,2004年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2017年轻重工业比例为30.7:69.3。南通重点发展的高端纺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三大支柱产业和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三大新兴产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9095.3亿元,在规模工业经济总量中占比达到60.4%

外资工业异军突起。1978年,全市工业仅有国有和集体两种经济类型,其中国有工业总产值占比60.9%1984年,国有工业占比44.2%,集体工业占比为55.5%,其他经济成分也仅占0.3%。改革开放40年来,“三资”工业在改革开放大环境中得到了长足发展。1982年,南通力王有限公司成为全省第一家投产的中外合资企业,海盟、英瑞、醋纤等一批世界500强纷纷在南通建厂投产,不仅填补了我市部分工业行业空白,而且有力带动了全市工业发展。2009年,“三资”工业总产值占比达到历史峰值39.8%2017年,全市外商和港澳台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20家,广泛分布于服装、纺织、化工等33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8.3%

逐步开启“走出去”模式。随着我市工业企业的不断壮大,部分企业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天科技先后在印度、巴西、印尼、乌兹别克斯坦等国投资光纤项目,通富微电2.28亿美元并购AMD马来西亚工厂。到2017年,全市有219家工业制造业企业在东南亚、美洲、中亚等境外投资设厂,中方协议投资额达22.26亿美元。

四、引进外资取得突破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开放空间进一步拓展,外资引进不断突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区域不断扩展,结构趋向合理,外资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显著增强。

利用外资逐年扩大。南通市利用外资起步于1982年,此后,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健全,全市利用外资经历了探索、起步、全面发展、跨越发展等几个时期。1985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208万美元,1993年突破1亿美元,2004年突破10亿美元,2006年起,每年均稳定在20亿美元以上,2017年全市直接利用外资24.2亿美元,为1985年的200倍,年均增长18%。改革开放40年累计引进外商和港澳台资本358亿美元。

外资领域不断拓宽。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外商投资的领域仅限于工业,经过40年的发展,外商投资已覆盖了全市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外资结构明显改善,2002年中国入世后,我市外商投资由纯工业逐渐扩展到农业和服务业,利用外资结构为0.7:93.3:6.02017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产业结构调整为1.3:43.3:55.4,外商资本明显向服务业转移,与我市经济发展步伐保持同步。

外商投资企业不断壮大。40年间,南通外商投资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力王公司投产至今,全市拥有各类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独资或控股)3655家,其中进入“四上”列统企业1206家,2017年共实现营业收入4161亿元。

开放平台建设如火如荼。从1984年南通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成立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随着产业加快集聚催生不断发展的需求,南通对外开发平台日趋增多,又先后建成海安、如皋、海门、高新和南通综保区等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3个省级开发园区。另有跨江跨境合作园区14个,其中沪通合作园区7个,这些园区集聚了全市80%以上的产业项目。随着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吸引许多中外先进制造、科技研发等领域知名企业、机构来南通投资合作,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985年以来全市实际利用外资走势图

 

4.JPG

 

五、对外贸易纵深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市对外贸易的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重大进展。出口和进口、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开放型经济活力日趋增强。

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张。1985年,我市增加了自行出口口岸,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1985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0.12亿美元, 1994年突破十亿美元,2006年突破百亿美元,2017年,全市进出口总值达348.2亿美元,与1985年相比,年均增长28.1%1985年全市出口总值0.04亿美元,1995年突破十亿美元,2008年突破百亿美元,2017年达249.4亿美元,年均增长31.3%。随着我市对外贸易的强势增长,外贸依存度也由1985年的14.0%上升到2017年的30.5%,累计提高了16.5个百分点。

贸易方式不断优化。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2000年,全市一般贸易出口占比为51.3%2017年达61.9%,累计提高10.6个百分点。出口商品主体由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向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转变。2002年,全市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6.5%3.6%2017年分别提高到39.3%12.1%,分别累计提高12.88.5个百分点;而纺织原料及制成品出口占比则由2002年的41.9%降至2017年的28.7%

出口空间不断拓展。上世纪90年代,我市对日本出口一支独秀,占全市出口总额的一半左右。入世后,随着市场多元化战略的不断推进,日本、欧洲、美国传统出口市场得到巩固,新兴市场的发展已初具规模。2017年,我市对日本、欧洲、美国三大传统市场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达到近一半,出口总值分别是2002年的3.8倍、16.1倍和15.8倍。

1985年以来全市进出口贸易走势图

 

5.JPG

 

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实施了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长远意义的基础设施项目,有力地保障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交通结构发生明显优化,公铁水空齐头并进。2002年宁启铁路一期动工兴建,20165月宁启铁路完成复线电气化改造并正式开通动车组列车,南通由此进入动车时代;目前盐通高铁开工建设,通苏嘉甬和北沿江高铁即将开工,南通铁路从无到有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兴东机场1993年元旦首航,201586日机场口岸正式成为我国一类航空开放口岸,兴东机场建成国际机场。过江通道建设逐渐加快,苏通长江大桥和崇启大桥相继建成通车,沪通长江大桥加快建设,为南通接轨上海、苏南打通了长江天堑。随着沪陕高速、沿海高速建成,通洋高速一期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里程达到335公里,实现高速公路县县通。轨道交通开工建设。连申线三级航道通航,结束了我市无高等级内河航道历史。洋口港15万吨级、吕四港10万吨级航道开工建设,长江干线太仓至南通段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竣工通航,10万吨级及以上海轮减载乘潮海进江直航。南通港、如皋港、洋口港、启东港水运口岸和南通兴东机场空运口岸相继开放,全市国家级开放口岸达到5个。

运输方式衔接更加有效,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网络更加完善,衔接能力明显提高。2017年,铁路南通站每天始发列车28对,年旅客运输量380.7万人次,是2004年的11倍。南通机场开通国内航线23条,国际航线4条,通航城市达到34个,年旅客吞吐量超200万人次,为1993年的100倍。南通港货物吞吐量达到2.36亿吨。

信息通信水平快速提升。作为全国唯一获得国家三网融合城市试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中欧绿色智慧城市试点等三个试点的地级市,继苏州、南京之后,我市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正式开通,成为省内第三家跨上国际专用信息高速公路的城市;全市IP城域网出口带宽达5746G,每千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达1279/千人。

七、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坚持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做大做强产业基础,实体经济产业结构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型城镇化进程扎实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制造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增长明显快于传统产业。2017年,全市列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77家,比2000年增加了近10倍;完成工业总产值7564亿元,为2000年的91.5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1.8%,提升到2017年的50.3%2017年,全市列入新兴技术产业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58家,比2013年增加3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083.6亿元,为2013年的1.5倍。新兴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13年的29.99%,提升到2017年的33.8%

自主创新取得突破。研发投入快速增加。2017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知识创新意识不断强化,专利创造质量有效提升。2017年,全市专利申请量54742件,其中PCT专利申请量988件;全市专利授权量19057件,发明专利授权量263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3.8件。2017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达到1045家,共建成科技孵化器47家,其中国家级14家、省级26家。

 

6.JPG

 

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4.6%2017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6%,比2005年末提高21.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8个百分点,全市城镇人口年均增加10万人以上,带动了较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新型城镇化质量显著提升。

2005年以来全市城镇化水平走势图

 

7.JPG

 

八、民生事业持续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坚持民生优先,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城乡居民获得新实惠,人民生活实现新改善。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1980年,市区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仅为386元,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2010年突破2万元,2013年突破3万元,2017年突破4万元,达到42756元。2005年以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6%。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给居民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改变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区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的电脑数量达到107台,家用汽车65辆,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8.5平方米,分别为2007年的1.3倍、5.7倍和1.6倍。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稳步下降,2017年为28.1%,比1981年下降了28.7个百分点,比2007年下降了10.4个百分点。

从农民收入情况来看, 198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9元,1995年突破千元,2011年突破万元,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达到20472元,年均增长12.7%。农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恩格尔系数由1985年的51.7%下降为2017年的28.7%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走势图

 

8.JPG

 

 

9.JPG

 

教育医疗条件不断改善。“教育之乡”广出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从南通走出了著名数学家杨乐等45位“两院”院士。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通的基础教育质量—直处于全省乃至全国领先地位,高考成绩连续多年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南通大学喜获博士单独授予点和自主选拔录取资格,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紫琅职业技术学院由专科升格本科院校。2017年末,全市拥有全市普通高等学校8所,在校学生近10万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2017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3184个,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个,市区以街道(镇)为单位建成率100%。卫生机构床位数4.21万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47万人,每万人医生数量由8.8上升到25.7人,每千人拥有床位由2.3张上升到5.8张。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通始终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7年,年末全市湿地保护区面积达53.63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42.5%;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4.6%。全面推行河长制和断面长制,长江南通段主流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017年,南通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年均值符合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2.5年均值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年空气质量指数达到良好以上的天数达266天,占全年有效监测天数的72.9%

 

综合统计处供稿

 

执笔:

韩文君

 

核稿:

汤  敏

 

本期分发: 市委、市人大、市府、市政协,省、各县(市)区

统计局、市各有关单位、本局各处(室)、存档

      印数:

18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