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南通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研究

来源: 南通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1-11-01 字体:[ ]

为了解掌握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南通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情况,市统计局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在全市选取12个镇(街)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题调研,走访360名村民,召开各类座谈会12次,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60份。从调研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成效

2018年以来,全市紧紧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海安市、海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先后获得省委、省政府的表彰,海门区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一)“三大革命”初显成效

1、农村“厕所革命”改出新生活。三年来,全市完成厕所改造36.53万座。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进一步提高,达到99.5%。2020年,全市新建农村公厕411座,改造129座。52.5%的调查对象认为,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来,变化最大的是村民使用卫生厕所。

2、生活垃圾治理呈现新面貌。全市集中收运村占比达到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65个镇街,112个示范村及部分整治村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84.2%的调查对象认为,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来,变化最大的是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

3、生活污水治理探索新模式。目前,全市1222个行政村已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治理率达83.1%。2020年,全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完工270个。经过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作的持续开展,全市完成农村河道疏浚3714条,疏浚土方1615万方。

(二)废弃物利用有效实施

1、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截至2020年12月底,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7.9%。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规模养殖场治理率达100%。

2、回收利用农用废弃物。目前,全市累计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587个,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5%以上;累计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网点2667个,初步实现了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旧农膜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3、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全市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307.7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4%。2020年,秸秆还田主体数量达到11.4万个,投入各类秸秆还田机具29342台套。

(三)村容村貌显著改善

1、河道整治成效明显。2020年,全市投入1651条保洁船,动用人力7.4万人次,耗资3442万元,清理9542公顷水面,打捞水葫芦3.4万吨,河道整洁美观度大幅提升。

2、道路建设提档升级。2020年,全市打造了31条美丽农村路,长达171.5公里。2018年完成行政村双车道四级路全覆盖,连续两年每年完成路田路宅分家和路域环境整治工程4500多公里。

3、美丽庭院点靓乡村。2020年以来,全市开展“千村万户创美丽庭院(阳台)”活动,共评出美丽庭院1.6万多户,有效整治家庭环境卫生,不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四)规划水平明显提升

1、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目前,全市各县区均已完成规划成果编制,初步确定需编制村庄规划的1303个行政村中,852个基本形成初步成果,总体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目标要求。

2、加大传统村落保护。2020年,全市推荐10个村补充申报省级传统村落。目前有12个传统村落进入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其中,7个被列入省首批传统村落名录,5个被列入省第三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3、加强特色风貌塑造。2020年,全市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7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16个。截止2020年底,全市共建成1488个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达到64.9%。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

(一) 环境整治主观认识不到位

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部分镇村干部把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与村庄保洁工作简单的画等号,镇村的工作责任与保洁公司的职责划分不清,督查与管理不到位,农户房前屋后的整治存在两不管现象。少部分镇村干部对村庄脏乱差现象熟视无睹,见怪不怪,保洁与长效管护工作亟待加强。

2、环保意识有待提升。虽然通过近几年的环境综合整治和宣传发动,大部分村民逐步有了卫生定期清扫、垃圾定点倾倒等良好行为,但对村庄整体环境的维护主要还是依靠党员干部,群众缺乏自觉意识。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环境污染现象是由下列哪些原因造成的”时,排在第一位的是“村民环保意识差”,占89.4%。

3、传统习惯有待改变。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当前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哪些困难”时,认为是“村民卫生意识不强,习惯不好”的占78.9%;当问及“您认为当前制约农村环境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时,认为是“农民传统生活习惯不好”的占77.2%。村民卫生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虽已厕改,但目前同时使用旱厕和水冲厕所的还占13.9%。

(二)整治提升资金缺口较大

1、资金投入不足。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当前人居环境整治存在哪些困难”时,54.2%调查对象认为是“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缺钱”;当问及“您认为当前制约农村环境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时,51.9%调查对象认为是“资金投入不足”。调研走访中,村干部普遍反映,资金投入不足是影响整治效果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原因。

2、基层资金压力大。调研发现,仅依靠乡镇、村集体经济很难长期保持高标准、高质量的整治要求。2020年,如皋市九华镇营房社区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费用为75万元,而2020年营房社区全年村集体收入为114.3万元,占到全年村集体收入的65.6%。

3、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范围广、时间长、要求高,资金投入量大,同时各级在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参与方面缺思路,少办法,导致社会第三方组织及有关环境整治企业参与度不高,社会资本利用欠缺。

(三)“三大革命”创新手段缺乏

1、农村“厕所革命”改革动力不足。调研发现,虽然政府安排了奖励经费用于农村改厕,对各地新建的三格式无害化户厕按1200-2200元/座标准由地方财政补助,但实际改造过程中,农户也需要承担本户厕所改造的部分费用,村民积极性不高。

2、生活垃圾处理任重道远。目前,虽然绝大多数村能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但是还存在部分镇村设施配套建设数量与实际需求不相配套、垃圾桶(池)破损、脏污、日常维护不到位等问题。部分村民自觉分类投放垃圾的习惯尚未养成,存在乱抛乱倒垃圾现象。调查中,当问及“您家目前如何处理垃圾”时,仍有33.6%选择“混合垃圾倒入集中点”,0.6%选择“就近倾倒”。

3、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足。调查显示,生活污水已接入污水管网的农户占43.3%,未接入污水处理的占56.7%,超过一半。生活污水实施集中收集成本高、难度大,实施分散式治污镇级财力受限,存在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初步测算,截至2020年5月底,全市农户生活污水治理集中处理率约为20%,苏南等先进地区已达到70%以上,差距较大。还有部分已建成的农村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因各种原因出现停摆,直接影响到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导致部分地区直接排放至河渠,造成河道的富营养化和污染。

(四)规范引领示范作用不强

1、整治成效参差不齐。调查显示,当问及“村委会是否经常举行环保宣传活动”时,最高的地区100%选择“经常”,最低的地区只有73.3%选择“经常”,当问及“您家是否已接入污水管网”时,最高的地区接入率达到63.3%,最低的地区只有30%。

2、反弹回潮时有发生。考核考评机制不健全,造成职责权限的模糊,管理措施流于形式,治理成效难以保障。奖惩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村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造成综合治理效果不佳,出现反弹回潮现象。如河沟两岸和道路两侧出现杂草丛生,破损的垃圾桶不及时更换导致污水四溅,垃圾乱堆乱放。

3、示范引领仍需加强。2020年,村居开展“最美庭院”评比活动,通过党员示范带头、先进村民代表树立典型,引导农户搞好自家房前屋后卫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但庭院环境整治未能全民发动参与,各村居都有少数农户庭院内外脏乱差,臭气四散,蚊虫乱飞,对周边群众生活带来影响。

(五)长效管护机制不够健全

1、管护机制亟待完善。市县下拨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但从调查来看,建好的污水处理设施还存在疏于管理的现象。当问及“您对村内已有污水处理站,就目前的使用及管理情况如何评价”时,认为“使用情况一般,无人管理”的占14.7%,认为“很少使用,无人打理”占0.8%。

2、长效管理亟待落实。调查显示,当问及“您认为对于农村环境治理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时,排在第二位的是“建立农村环保长效管理机制”,占71.9%。农村的少数路段由于维护保养不够及时,出现了损毁和路肩种植等现象,直接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同时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3、奖惩机制亟待健全。调研走访中发现,部分村居虽建立了人居环境网格管理体制,但对网格员的责任压实不够、考核不到位,导致执行难、长效运行更难。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评比中,对工作不力、效果不佳的部门、乡镇村居,尚未形成责任追究机制,对排名落后地区尚未形成具体可行的惩罚措施。

三、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建议

针对当前整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全市必须立足现有条件,聚焦重点任务,强化务实举措,加强统筹协调,真正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的短板,建设好生态宜居美丽的南通新农村。

(一)加大宣传,举措有力

1、不断增强村民环境保护意识。要利用村广播、村部宣传栏、发放宣传手册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广大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村民积极配合环境整治工作,提升村民参与环境自治的热情和积极性。

2、努力提升村民参与主动性。通过实施“一把扫帚”“一天义工”等工程,进一步完善全民参与机制,积极引导村民和当地企业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倡导乡贤文化,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积极投身家乡环境建设,多途径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调查显示,77.5%的调查对象还是愿意为清理生活垃圾、打扫公共区域卫生等改善村里环境的措施付费的。

3、着力提高村民参与积极性。不定期地开展各类评比活动,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如海安的青墩村开展文明户评比活动。同时要强化平时的考核检查,避免部分村居搞突击应付检查,可以通过聘请义务监督员、设立举报投诉热线等渠道,曝光村庄环境卫生死角、脏乱差反弹及不文明现象等问题。

(二)整合资源,加大财力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各级财政投入,保证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资金需求、积极争取各类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好各类涉农资金,统筹安排形成合力,确保财政投入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标任务相适应。

2、引导金融资金加大支持。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规定,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作出积极引导,鼓励他们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发合适的贷款项目和种类,同时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在信贷投放计划安排上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域倾斜;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投放,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支持收益较好、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开展股权和债权融资。

3、探索资金多元投入方式。探索资金投入新方式,由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专业化公司建设运行,实现污水处理、垃圾转运等民生工程的长效运行。政府部门通过相关优惠和激励政策,调动社会组织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

(三)突出重点,治理用力

1、加大推进“厕所革命”力度。要坚持以户改厕为主,建公厕为辅的原则,按照重点区域优先改、整合资源集中改、农村旱厕整村改的要求,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大力推进传统旱厕改造,全面完成重点区域农村废弃旱厕拆除工作。不断提高广大村民改厕积极性,解决村民愿改不急改的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厕所粪污处理,特别是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要加强管控,做到文明如厕。

2、完善垃圾处理配套体系。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抓手,合理配置垃圾收集、清运车辆和清扫工具,确保生活垃圾及时收集。逐步实现农村专职保洁员全覆盖,吸引更年轻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保洁工作。同时,要积极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快建立“户分类、组保洁、村集中、乡镇转运、县市集中处理”的垃圾处置原则,全面提高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3、全面开展生活污水治理。要因地制宜,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积极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鼓励采用生态处理工艺。按照区位条件、村庄人口聚集度、污水产生量等,坚持控污与治污并重,建立完善上下游联防防控工作机制,提升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同时,要及时疏浚农村河道,逐步消除村庄内部的黑臭水体,从源头上杜绝农民排放生活污水。

(四)示范引领,精准发力

1、树立标杆起到引领作用。通过以点带面,先行先试、示范带动,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按照规划部署,坚持分类施策、分层推进原则,有重点打造一批典型示范村,组织观摩学习,发挥好这些村的标杆引领作用,整体推进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

2、干部带头起到示范作用。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自己生活的周边环境入手,带头拆除违章建筑,带头把自家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整理到位,以实际行动引领周边群众;党员干部要带头干最脏最累的活,教育引导群众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公共卫生习惯;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引导村民相互监督,提醒劝导不文明行为,共同营造健康宜居环境。

3、定期评比起到推广作用。定期组织举办美丽庭院、文明农户等评选活动,探索运用“互联网+”的手段进行评比公示,用先进事迹、榜样示范引领村民,鼓励村民自觉行动,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增强村民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治理工作。

(五)健全机制,强化效力

1、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要坚持建管结合,加快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五位一体”管护长效机制。县、乡、村三级都要建有一套标本兼治的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多方联动协同、农民积极参与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让村民做到相互监督,确保环境整治工作长治久清。

2、落实奖惩考核机制。高频压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建立跟踪问责机制,通过开展专项督查、跟踪督查、随时抽查,将发现的问题,以图片或短视频的形式,通过微信群及时向各乡镇、村进行反馈,要求限期整改。

3、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市区为整体加强考核。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提升资金拨付挂钩,以考核为抓手推动环境改善。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表彰奖励,在政策、项目和资金使用上予以倾斜;对不落实、不作为或工作迟缓、成效不明显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踪问责。

注:

1、“三大革命”是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2、“五级书记”是指省、市、县、乡四级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