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通出台一系列政策积极加强龙头培育,推动人才集聚,加大项目扶持,着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为深入了解和反映当前南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和企业现状,近期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全市195家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开展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生产经营总体稳中有升;展现出政策惠及覆盖面广、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服务模式日趋多元等特点。但同时,企业也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竞争激烈等多重挑战,技术专利发展情况欠佳、招工难等问题亟需关注。
一、样本企业总体情况
本地调研选取了全市195家生产性服务业单位,其中大型企业8家,中型企业37家,小型企业118家,微型企业32家。按生产性服务业门类分类情况如下:
二、生产性服务业运行特点
(一)生产经营稳中有升,盈利水平提高。调查结果显示,68.2%的企业表示本季度生产经营状况较上季度稳中有升。从盈利水平看,107家企业本季度的盈利水平与上季度持平,22家企业受市场需求扩大、季节性增长、生产效率提升等利好因素影响,盈利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政策惠及面广,政策期盼较强。企业调查中,70.8%的企业表示已经享受到了减税降费的优惠政策,11.3%的企业得到了贷款优惠政策支持。面对未来发展,企业希望在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需求率40.0%)、建立产业交流互动平台和畅通产业链发展(需求率28.7%)、优化审批服务(选择率22.6%)等方面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三)信息技术应用广泛,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66.2%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运用了信息技术,其中占比较高主要集中于物联网(使用占比39.5%)、云计算(使用占比37.4%)、大数据(使用占比20.0%)、电子数据交换(使用占比12.3%)、人工智能(使用占比8.2%)等领域。
(四)企业服务面较广,扩大服务范围需求较强。67.2%的企业主要服务地区在南通市以外,其中30.3%的企业主要服务面向全国,20.5%的企业主要服务面向江苏省内,13.3%的企业主要服务面向长三角地区,3.1%的企业主要服务面向国际。
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市场竞争加剧,需求有待扩张。96.9%的企业提供的服务主要面向国内市场,8成企业表示省内的服务市场需求基本可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但是52.3%的企业在调查中表示目前仍然面临市场竞争激励和生产需求不够旺盛等难题。此外,用工成本上升过快、招工难、原材料成本高等问题,也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较为突出的困难,分别有30.8%、14.9%和13.3%的调查单位面临此类难题。受制于市场竞争激烈和生产需求不足等原因,33.8%的企业本季度盈利水平较上季度有所回落。
(二)两业融合程度偏低,融合模式不够丰富。调查反馈中48.7%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开展了两业融合,涉及较多的领域主要有物流和制造业融合、研发设计服务和制造业融合、制造业服务业和互联网融合、原材料工业和服务业融合,在两业融合模式方面,以柔性化定制、供应链管理优化、工业互联网应用等模式为主。
(三)技术专利发展情况欠佳,创新研发能力有待提升。80.5%的调查单位未能拥有技术专利,企业创新研发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从生产性服务业行业门类看,38家拥有技术专利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13家)、信息服务(11家)、节能与环保服务等行业(8家),行业分布较为集中。
(四)用工需求较大,“招工难”问题犹存。在企业用工方面,69.2%的企业用工人数与上季度基本持平,19%的企业用工人数比上季度减少,11.8%的企业用工人数比上季度增加。用工减少的企业中:73%的企业受到经营收缩生产任务或业务量不足影响,24.3%的企业受到临时性或季节性用工需要影响,10.8%的企业受到未及时对减员岗位进行招录补充影响。在企业招工难易程度方面,仅4.6%的企业表示招工容易,另外20%的企业招工困难或者非常困难,75.4%的企业难易程度一般。存在招工困难的企业,76.9%的企业是因为求职者薪酬期望过高,75.8%的企业符合岗位需求的应聘者减少等原因无法招录到合适的员工。在用工需求方面,企业以普通员工(技工)为主(需求率39.5%),高级技工(需求率15.4%)及管理人员(需求率14.9%)需求也较多。
四、对策建议
(一)抢抓机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两业融合相关数据指标统计核算机制,便于及时掌握生产性服务业的数据的实时采集、处理和分析,提升行业业态的准确度和及时性。推动物流服务智慧化发展,提升商务中介服务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推进传统业态模式创新。牢牢把握传统产业和数字经济的互促关系、数字创新链与传统产业链的相融关系,打通要素流通堵点,加快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数字赋能转型升级。加大投融资服务力度,提供多样化融资服务方式,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要更多关注服务业制造化,降低服务业企业制造化的门槛条件,加入专利数量等创新性指标,扶持更多的服务业企业转型升级。
(二)强化引领驱动新兴产业发展。强化新兴产业引领作用,推动信息服务智能化发展,提升科技服务支撑能力,增强设计服务品牌影响力,提高新经济能级水平。强化主城区功能引领作用,推动具有时代特征、南通特质、服务品牌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功能区建设,围绕功能区定位精准招商,千方百计引项目、全力以赴抓项目,不断提升功能区创新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驱动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从起步阶段向快速发展阶段迈进。
(三)持续发力助推企业做大做强。持续引导新兴服务业企业提升品牌竞争力,推动企业加快向规模化、链条化、品牌化发展,打造一批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创新领军企业。持续构建以高端新兴服务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产业为主导的创新型总部企业集群。注重保护和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持续鼓励传统企业以技术、资本等要素为纽带,在市场竞争中做强做大脱颖而出。
(四)不断优化打造营商环境优势。不断放宽市场准入门槛,聚焦规则公开透明,打造信息共享平台,深入推进政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持续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不断释放制度红利。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服务业相关政策的精准解构、智能匹配和主动推送,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
(五)积极探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探索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推动招聘、培训、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劳务派遣等业态提质增效,确保企业能招到符合产业特点的服务业从业人员。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加强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采用线上线下多元化选学授课模式,大力培育金融、科技研发、软件等生产服务业领域高级管理人才以及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引进重点领域高端人才,研究制定生产性服务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对新兴服务业领域人才实施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