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新发展阶段南通人口集聚路径研究

来源: 南通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1-11-24 字体:[ ]

人口集聚是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最直观的体现,研究一个地区人口集聚的空间格局,不仅可以揭示该地区人口集聚的内在规律,而且有利于深入研究该地区整体人口分布的态势和规律,进而能体现出区域内经济格局及城镇化发展水平。近年来,随着南通市经济社会发展,通州、海门相继撤市设区,市区框架进一步拉大,对人口的集聚效应逐步显现,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南通市已实现从人口净流出到净流入的历史性跨越,人口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沿着历次人口普查足迹,探寻南通人口集聚历程,有助于理清人口空间格局背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脉络。新发展阶段下,研究南通如何更好发挥人口集聚功能,对于人口发展功能分区、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的构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南通市人口集聚历程

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67年间,我市共进行了七次人口普查,从历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来看,我市常住人口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一人普(1953年)到三人普(1982年),人口高速增长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出现了高出生率、死亡率大幅下降、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为特征的人口高速增长阶段,期间出现了数次人口生育高峰。比如1957年和1965年南通人口出生率分别高达32.8%和37.07%,自然增长率分别达22.68%和26.78%。南通市常住人口由一人普时的507.32万人增加到三人普时的734.31万人,年均增加7.8万人,一人普到二人普、二人普到三人普期间,年均增速分别为1.32%和1.26%。

第二阶段:三人普(1982年)到四人普(1990年),人口控制增长阶段。随着计划生育政策逐渐完善和明确,南通人口高出生、高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由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进入有计划、可控制的低速增长时期。在此期间,南通常住人口由734.31万人逐渐增长到766.79万人,年均增加4.1万人,年均增长0.54%。

第三阶段:四人普(1990年)到六人普(2010年),人口逐步下降阶段。这一时期,南通人口进入了由增转降的转折时期,计划生育的严格执行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总和生育率,进而导致人口出现负增长,南通建筑业等人口输出型产业的加快发展以及周边大城市的人口虹吸效应导致人口净流出。这一时期,南通常住人口由766.79万人减少到728.36万人,年均减少1.9万人,四人普到五人普期间、五人普到六人普期间,南通人口年均降幅分别为0.2%和0.31%。

第四阶段:六人普(2010年)到(七人普)2020年,人口缓慢回升期。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单独两孩、全面二孩政策效应的逐步实施,以及南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外来人口吸引力的逐步增强,南通人口数量逐步回升,由六人普的728.36万人增长到七人普的772.66万人,年均增加4.4万人,年均增幅0.59%。至此,南通人口也结束了持续多年的人口净流出状态,实现了人口净流入的历史性转变,人口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MUR]CRUBJ2D39%7QA4DF6N.png

二、南通市人口空间格局及集聚特征

人口集聚既是过程又是结果,其动态过程表现为人口迁移或人口流动,静态结果表现为人口的空间分布。从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分析南通市人口集聚空间格局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县区向市区集聚,中心城区集聚效应增强。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通州、海门相继撤市设区,市辖区大幅扩张,常住人口由一人普的23万人增加到七人普的376.7万人。同时,随着人口由县区向市区逐渐集聚,同口径相比,市辖区由一人普的194.7万人增加到七人普的376.7万人,年均增加2.7万人;市辖区人口占全市比重由一人普的38.4%提高到七人普的48.7%,提高10.3个百分点,市区人口集聚效应显著增强。

二是乡村向城镇集聚,城镇化率大幅提升。改革开放以前,受经济发展水平低和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对人口流动的制约,南通市城镇化进程较为缓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明确提出实施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南通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质量显著提升。南通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发展趋势呈剪刀状,且“剪刀差”逐渐扩大。2005年至2020年,南通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由326.6万人增加到544.4万人,年均增加14.5万人,城镇化率由44.6%提高到70.44%,年均提高1.72个百分点。

]97GRQY$651M$V%8}11VH06.png

三是流出向流入转变,城市人口吸引力增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人口流动性逐渐增强,在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的虹吸效应下,南通市多年来处于人口净流出状态,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户籍政策不断优化,流出人口逐渐减少,流入人口不断增多,人口逐渐由净流出扭转为净流入状态。根据七人普结果修订的近年人口数据显示,南通市自2015年实现人口净流入0.4万人,2015年以来,人口净流入规模逐年增大,2020年实现人口净流入16.7万人,表明我市城市人口吸引力逐渐增强。

RW%IB%{ELDQXTHB8ENAWECC.png

三、南通市人口集聚综合评价

人口集聚为综合性指标,必须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和代表性原则进行指标体系构建。本文依据人口集聚度的测度标准选取人口城乡结构、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教育结构、人口就业结构和人口收入结构等5个二级指标来刻画人口集聚综合指数。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指标选取的重要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原则,本文在5个二级指标的基础上选取10个三级指标,其中,6个正指标,4个逆指标,建立人口集聚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下表),所有指标权重和为1,每个三级指标赋权0.1。

                               南通市人口集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1)

]W~8@V]47IQ97((J@%]_07R.png

(二)人口集聚发展水平测算

收集2010年以来南通市人口集聚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指标数据,测算历年人口集聚综合指数并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主要是历年《南通统计年鉴》及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少量缺失指标数据用前后年份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得到。

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用标准差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标准化数据。对标准化数据(逆指标取相反数)进行加权平均,得到人口集聚各个二级指数,5个二级指数求和得到人口集聚综合指数,见下表:

                         南通市人口集聚综合指数及二级指数测算结果(表2)

PKUBP)47]TW4716E2T{M[}6.png

从测算结果看,2010年以来,南通市人口集聚综合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人口集聚水平持续提高。2010年至2020年南通人口集聚综合指数由-0.909提升至0.638,主要得益于人口教育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日趋合理、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及人口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

从二级指标看,南通人口城乡结构指数近年来逐年提升,说明在城镇化的背景下,人口城乡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56%提升至2020年的70.44%。近年来,南通城镇新增就业以年均超10万人的速度稳定增长,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人口城乡结构指数提升的同时,人口教育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也呈上升趋势。2010-2010年间,南通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以年均5216元的速度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购买力的不断提升进一步刺激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分项指标中,只有人口年龄结构呈逐步下降的态势,对人口集聚综合指数产生了副作用。当前,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红利消减,人口年龄结构亟待优化。2010-2020年间,南通常住人口老龄化率(65岁以上人口占比)由16.5%提高到22.67%,65岁以上人口由120.1万人增加到175.2万人,年均增加5.5万人,与此同时,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由72.87%下降到66.44%,劳动年龄人口由530.6万人减少到513.4万人,年均减少1.7万人。

四、长三角城市群人口集聚差异分析

以上我们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分析了南通区域内人口集聚情况,那么,南通市与周边城市相比,人口集聚水平处于什么位次,值得分析探究。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南通市作为长三角北翼中心城市,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与长三角城市群内其他城市存在密切的联系。为深入分析南通市与其他长三角城市在人口集聚方面的差异,本文收集了长三角两省一市(江浙沪)25个长三角城市(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2010和2020年的人口和经济相关数据,通过计算各地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等指标,分析各地人口和经济集聚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三角城市群人口集聚和经济集聚特征

一是人口向核心城市集聚趋势明显。2010至2020年的10年间,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以及周边的苏南、浙北地区部分城市人口增长明显,苏中苏北地区部分城市(盐城市、泰州市)人口减少。这表明,在长三角城市群内部,人口进一步向沪宁杭集聚的趋势。六人普至七人普的十年间,长三角城市群中人口增长较快的城市为:杭州市、宁波市、金华市,年均增长率均超2%;苏州市、无锡市、南京市和嘉兴市,年均增长率在1.5%和2%之间。上海市人口经历了2000年至2010年年均增长3.4%的高速增长后,近十年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10至2020年年均增长率0.8%。南通市2010-2020年间,人口由降转升,年均增长0.59%。

二是经济集聚强于人口集聚。人口集聚归根结底是社会经济现象,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相比人口集聚,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更为迅速,经济集聚强于人口集聚速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2010至2020年间,长三角城市总人口由15611万人增加到17419万人年均增长1.1%,同时期,GDP由86314亿元增加到206032.6亿元,年均增长9.1%,远远高于人口增长速度。另一方面,经济的空间集聚速度甚于人口的空间集聚速度。2010至2020年,长三角两省一市人口占全国的比重由11.4%提高到12.4%,与此同时,GDP占全国的比重十年间变化不大,但财政收入占全国的比重由31.3%提高到43.5%,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由47.2%提高到5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由19.3%提高到20.3%。

三是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高度相关。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长三角城市2020年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做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呈强烈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99,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在99.9%以上的概率上,两者相关关系成立。从二者的散点分布图上,也可以明显地看出随着人口密度的提高,经济密度也随之上升。

(二)基于人口集聚的城市经济竞争力分类

以长三角两省一市25个城市作为分布单位,计算各地的土地面积、常住人口和经济总量所占比重,从三者的相对关系可以考察比较各个城市的人口集聚度和经济竞争力的相对关系,分为如下几类。

                     2020年长三角两省一市经济、人口和土地份额情况表(表3)

ANJJGB)ND}$G(EL@4G9LN02.png

人口相对密集城市的发展竞争力水平分类。当一个城市的人口在长三角的份额高于其面积份额,说明其人口相对集聚,人口密度超过长三角区域平均水平(799人/平方公里)。根据经济、人口、土地份额的相对关系,人口相对密集城市的发展竞争力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人口相对密集,经济更为密集,经济竞争力水平高。从上表可以看出,上海、苏州、南京、无锡、常州、宁波、镇江等8个城市属于此种类型。二是人口相对密集,但经济密度不足,竞争力水平有待提高。该类城市经济份额低于人口份额,但高于土地份额,说明其经济密集程度低于人口密集程度,经济竞争力水平有待提高。从表中可以看出,嘉兴市属于此类型。

人口相对稀疏城市的发展竞争力水平分类。当一个城市的人口在长三角的份额低于其面积份额,说明其人口相对稀疏,人口密度不及长三角区域平均水平(799人/平方公里)。根据经济、人口、土地份额的相对关系,人口相对稀疏城市的发展竞争力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人口相对稀疏,但经济份额高于人口份额,城市竞争力水平较强。从表中可见,杭州、南通、扬州、舟山属于此类型。该类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较强,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人口吸引力和集聚能力将会增强。二是人口相对稀疏的同时,经济份额更低,竞争力较低。从表中可以看出,该类城市泰州、温州、徐州、湖州、绍兴、台州、连云港、金华、宿迁、淮安、衢州、盐城、丽水等城市属于此类型。该类城市在整个区域中国人口相对稀疏,经济份额更少,城市经济竞争力最低。

五、南通市人口集聚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随着南通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竞争力不断增强,人口集聚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但南通人口占全省的份额略有下降,同时还存在着市区人口首位度不高、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人口集聚落后于经济集聚等弱项和短板,影响南通人口集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区首位度偏低,市区人口集聚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七人普数据显示,南通市常住人口772.66万人,其中,市区人口376.7万人,占比48.7%。 2019年,海门撤市设区之前,南通市市区人口占比仅32.6%。虽然海门设区后,南通市市区人口比重大幅提升,但与长三角发达城市相比,仍有不少差距。2020年,上海市、南京市市区人口比重为100%,杭州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市区人口比重分别达89.7%、85.1%、58.9%和52.7%,分别高于南通市41、36.7、10.2和4个百分点。苏中的扬州市市区人口比重达57.8%,高于南通市9.1个百分点。

二是城镇化率偏低,人口向城镇集聚速度尚需加快。五人普和六人普结果显示,2000年和2010年,南通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33.5%和55.8%,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8和4.4个百分点。七人普结果显示,2020年,南通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达544.3万人,城镇化率达70.4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远低于上海市(89.3%)、南京市(86.8%)、杭州市(83.29%)、无锡市(82.79%)、苏州市(81.72%),低于扬州市(71.03%)0.59个百分点。虽然2000年以来,南通市城镇化率和全省平均水平差距逐渐缩小,但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人口城镇化进程尚需加快。

三是老龄化、少子化持续加深,人口年龄结构亟需改善。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或者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时,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超过14%则称为老龄社会,超过21%则称为超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是多年困扰南通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从纵向看,南通从三人普(1982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17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首次超20%,达到20.12%,南通进入超老龄社会,2017年以来,老龄化率逐年提高,2020年七人普结果显示,南通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22.67%,达历史新高。从横向看,南通市人口老龄化率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处于较高水平。七人普结果显示,南通市60岁以上、65岁以上人口比重均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南通60岁以上人口比重30.0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1.31、8.17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比重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9.17、6.47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南通长期的低生育率造成了少子化的持续加深。建国初期,南通人口出生率处在30‰以上的较高水平;改革开放初期,南通市出生率在10‰上下波动;1990年迎来了生育的小高峰,出生率达14.8‰;1996年之后,我市出生率稳中有降,保持在10‰以下的水平;2020年,人口出生率为6.09‰。多年的少子化造成南通市人口后备资源不足,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下降,人口年龄结构亟待改善。

从南通市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金字塔可以看出,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双重叠加效应,金字塔的底座逐渐变窄,中心慢慢上移,导致金字塔的稳定性变差。

                                 南通市历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表4)

1.png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江苏省各市人口年龄构成(表5)

2.png

                               图4 南通市不同时期人口年龄金字塔

`6LICI`D5)VDPTK[J@IT2W8.png

六、提升南通市人口集聚发展水平路径

近年来,随着南通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人口集聚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城市人口的集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和就业问题。城市人口的合理分布,就是要在这种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之间寻求合理平衡点。这就要求将人口的适当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全面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尊重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引导城市合理布局、有序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一)政策发力,提升人才吸引力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多城市上演的“抢人大战”愈演愈烈,南通市应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多渠道引进高素质外来人口,吸引通籍学子回乡就业、创业。一要高质量引进人才。按照双创人才、青年人才、特殊人才等类别,量身定制引进政策,力求对象更加精准、范围更加全面。二要系统性支持人才。通过入职培训、参加竞赛、人才计划申报等方面,助力人才尽快成长,进一步完善金融扶持政策,链条式解决人才创业融资难题。三要全方位保障人才。落实相关激励政策,从生活、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为人才开放绿色通道,解决人才就业创业后顾之忧。

(二)产业引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积极应对“超少子化”与“深度老龄化”长期并存的基本市情,大力发展“一老一少”相关产业。一要加大宣传力度,以吸引更多的企业投入到孕婴产业和老龄产业中。二要进一步完善发展孕婴产业和老龄产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形成发展孕婴产业和老龄产业的良好氛围。三要积极推动孕婴产业和老龄产业的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孕婴产业和养老服务业,大力培养专业育婴人才和养老服务人才。

(三)配套保障,提高人口生育率

2021年7月20日,中央正式发布《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就“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并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清理和废止相关处罚规定,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提出要求。南通市要贯彻落实好国家人口生育政策,强化积极生育政策导向,提升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和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水平,完善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的配套措施,切实打消人民群众“生得起、养不起”的后顾之忧。一是实施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经济补贴政策,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给与税收优惠和经济补贴。二是增加学前教育配套设施,加大公办幼儿园及普惠型幼儿园供给,降低私立园收费标准,切实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三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家庭负担。四是打击学区房炒作,通过推广多校划片、电脑随机摇号派位等方式,以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