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从业人员小幅增加 工资水平持续提升

来源: 南通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2-05-05 字体:[ ]

一季度,国内疫情呈多点散发、局部爆发之势,在新一轮的疫情影响下,市委市政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贯彻落实“六稳”“六保”政策措施,我市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全市“四上”单位从业人员小幅增长,平均工资水平持续提高。

一、从业人员略有增加,就业结构继续优化

一季度末,全市“四上”单位14449家,同比增加2231家;“四上”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231.2万人,同比增加3.0万人,增长1.3%。

分产业看,第三产业贡献突出。一季度末,全市“四上”单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02.9万人,同比增加1.0万人,增长0.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8.3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增长7.8%,三产从业人员占比达12.2%,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行业门类“11升4降”。一季度末,15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中(“四上”单位中没有农林牧渔业、采矿业、金融业和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11个行业门类从业人员同比增加,人员增长前三位的行业为:制造业从业人员74.8万人,同比增加5.9万人,增长8.6%;房地产业3.9万人,同比增加0.6万人,增长19.0%;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员7.2万人,同比增加0.5万人,增长7.2%。人员减少最多的行业是建筑业,从业人员127.0万人,同比减少5.0万人,下降3.8%;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2.7万人,同比减少0.6万人,下降19.1%。

分性别看,女性就业规模继续扩大。一季度末,全市“四上”单位231.2万从业人员中,女性人员48.8万人,同比增加2.8万人,增长6.1%,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

从就业人员占比看,一季度末,全市“四上”单位中,女性就业人员占比21.1%,比上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四上”单位涉及的15个行业门类中,女性就业人员占比过半数的行业有6个,分别为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女性占比分别为54.0%、60.7%、50.0%、53.7%、60.9%、74.5%。

一季度全市“四上”单位从业人员和平均工资分行业情况

4.png

二、工资水平持续提高,多数行业保持增长

一季度,全市“四上”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18722元,同比增加1069元,增长6.1%。

分行业看,行业门类“14升1降”。15个行业中,除房地产业平均工资同比下降0.5%,其余14个行业门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从薪酬水平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最高,达到36055元;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平均工资水平最低,为11759元。从增幅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最快,增幅达19.7%,其次是教育,同比增长18.7%。

分地区来看,区域差距较大。一季度,8个区县中有3个区县的平均工资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722元),其余的5个区县均比全市平均水平低。其中开发区的平均工资最高,为26202元,是全市“四上”单位平均工资水平的1.4倍,是平均工资最低的如皋市的1.5倍,其次是崇川区、海门区,分别为20520元、18748元。如皋市的平均工资最低,为17075元,比全市平均水平少1647元。

从企业规模看,小微企业薪资偏低。一季度,全市“四上”单位中,大、中型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分别为18772元、20028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5.1%、7.5%。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17559元,同比增长6.5%。小微企业因其经营规模小、资产总额低、抗风险力差等特点,导致其就业状况不稳定,工资水平普遍偏低。

分企业规模从业人员和工资情况

5.png

三、对策和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迭代,结构性就业矛盾越来越突出。在此背景下,结合南通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推动就业形势保持总体平稳、劳动者收入水平提升成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加强政策扶持,积极助力小微企业发展。要积极实施普惠性、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运营成本,助力培育有潜力有创新发展前景的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企业利润率、支付力,从而从根本上实现职工工资增长的机制。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缩小行业间差距。对产能相对落后和传统就业人员密集型行业企业,要及时出台相关税收减免、金融融资、社保补贴等政策推动企业转型,加快其产业升级,更新换代,逐步向高端智能化发展。

(三)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就业服务环境。加快统筹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人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