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南通对接上海行动的优势分析

来源: 南通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8-01-10 字体:[ ]

南通对接上海行动的优势分析

    ——基于与嘉兴的对比


2016年,当上海出台的《2016-2040城市总体规划》提出“1+6”大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后,6座周边城市中,南通与嘉兴表现出了最抢眼的积极性。所谓“门户之争”,就是看两地谁在对接上海中更有优势。因此,两地在各自的对接行动方案中竭尽所能地表现最突出的优势和最理想的目标。而对于上海这个第三方来说,两地的对接行动并不冲突。上海可以从两地具备的共同优势中选择更胜一筹的一方,也可以从差异化优势中分别选择合作,最终实现的是城市之间错位发展的利益最大化。

一、关于比较领域的确立

南通与嘉兴比较,无需面面俱到。在2016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南通与嘉兴分别被定义为了Ⅱ型大城市和中等城市,而通常用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几个主要指标来看,南通与嘉兴也不在同一个行列中。2016年,南通地区生产总值6768.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0.2亿元,年末常住人口730.2万人;而嘉兴地区生产总值3760.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7.9亿元,年末常住人口461.4万人。在这几个指标上,嘉兴的总量均只有南通的55%-65%左右,因此在许多绝对指标上,两地缺少可比性。此次对比,源于两地对接上海行动中的契合点(见表1)。两市的对接行动总体呈现出了两个特点:一是遵循了与上海互补发展、错位发展的原则,二是发挥了各自的发展优势和特色。

表1:南通与嘉兴对接上海主要行动对比


南  通

嘉  兴

目标定位

集“生态屏障、产业腹地、创新之都、文化名城”为一体的上海“北大门”

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

总体行动

“三港三城三基地”

“1233”

功能定位对接

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

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

交通基础设施对接

公路网、铁路网、江海组合港、航空港

轨道交通、航空航道、公路公交

产业对接

“3+3+N”先进制造业体系;现代物流、金融、信息、软件和服务外包、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都市农业;建筑业;省级以上园区对接

对沪招商、国企国资合作;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科技与信息、金融业、健康服务业,都市生态农业等;重点园区合作

人才科技对接

科创合作平台、科技企业合作、高层次人才

人才科技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干部人才挂职培训

公共服务对接

教育、医疗、文化交流

医保双向;文化、医疗、体育等社会事业;异地养老

生态环境对接

沿江生态走廊、长江口生态保护战略协同区、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整治违法排污企业

注:嘉兴“1233”行动指:围绕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建设这一中心任务,积极推动交通体系、公共服务两大领域沪嘉一体化,着力推进产业、创新、人才三大重点合作平台对接,深化政策、规划、机制三方面协同。

两市对接行动的基本面是一致的,而每个基本面中的具体点既有完全对应重合,也有一部分差异,这也就比较鲜明地体现出了两者的共同优势和不同特色。结合对接行动的具体内容来看,两市对比的重点领域应体现在交通、产业和平台载体建设三大方面。

二、基于交通的比较分析

城市对接,交通是前提。交通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先天性源于区位,后天性在于基础性设施建设。区位无法改变,因此,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了两市放大对接优势的重要行动。

(一)区位优势难分伯仲。区位是两市在对接上海中的首要优势,也是天然优势。如果单纯从自身角度看,南通“靠江靠海”,在历史上形成了与上海地缘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的联系;而嘉兴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的杭嘉湖平原腹地,是浙江最靠近上海的城市,因此很难明确地说哪座城市区位更好。如果将三者的位置关联起来看(见图1),于南通而言,长江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历史上南通与上海的隔断,却又为南通带来了丰富的港口资源。南通的启东所接壤的崇明岛,将打造世界级生态岛,南通因此又成为了上海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这也为南通建设上海的“生态屏障”提供了有利条件。于嘉兴而言,下辖的嘉善与上海松江接壤,平湖与金山、松江接壤,与上海地理联系非常紧密,毫无阻隔,但江海资源又不如南通丰富。

图1

(二)交通出行嘉兴暂优。距离近、时间短,是两市出行上海具备的有利条件。从理论距离来看,南通、嘉兴与上海分别相距130、100公里左右。从出行方式和时间上看,南通到上海目前主要使用公路出行,随着跨越长江的苏通、崇启等大桥通车,到上海的时长缩短为1.5-2个小时,在建的沪通铁路要在2019年通车。而嘉兴到上海既可选择公路,也可选择铁路,特别是嘉兴至上海的高铁,频次高,时间短,仅30分钟左右可到达上海。无论从出行的时间长短还是便捷度来看,嘉兴目前的优势要更为明显些。对于南通来说,这一相对劣势既是由于长江天堑的隔断,也成为了南通近年来加足马力推进铁路建设的重要动力。

(三)港口航空优势南通显著。港口和航空是两市深化对沪物流合作的重要资源,也意味着承接上海物流转移的能力。由于靠江靠海的独特区位,南通在这一方面显示出了相对明显的优势。从数量层次上看,南通目前拥有2个江港、2个海港和1个空港共5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且南通港还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北翼重要港口,国际港口协会成员港,而嘉兴只有嘉兴港1个一类口岸。从能力建设上看,港口方面仅以南通港为例,2016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2613.8万吨,其中外贸吞吐量5811.2万吨;而嘉兴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816.57万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166.39万吨,南通领先优势较大。但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由于南通港历史悠久,发展相对成熟,自2012年以来货物吞吐量年均增长5.6%,2016年增长3.6%,增速趋于平稳;而嘉兴港由内河港口扩大升级为沿海港口后,得益于宁波港、舟山港的溢出效应,近年来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2016年货物吞吐量增长8.7%,特别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4.2万标箱,增长22.1%,这一总量高出南通51.5万标箱,增速高出南通13.1个百分点,且增速连续9年位居浙江省所有港口第一,嘉兴港未来的实力不容小觑。机场方面,南通的兴东机场这几年发展迅速,目前已开通国内外航线共34条,2016年完成货物运输量4.3万吨,增长18.2%,旅客运输量153.8万人次,增长32.4%,且机场正在按当前规模的8倍进行扩建。无论是地理区位还是承载能力,兴东机场都具备成为浦东机场辅助机场的条件。而嘉兴机场目前还只是军用机场,拟改建为军民合用,其发展定位是成为补充上海、杭州干线机场的小型支线机场。从这一点来看,两地机场的发展定位并不相同,也正意味着两地在航空方面的差异化发展,能力建设自然也不可同日而语。

三、基于产业的比较分析

城市对接,产业是重点。从两市的对接行动中可以看出,产业对接基本都集中在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三大领域,而每个领域中突出的产业重点则不尽相同。在这方面,南通体现的产业特色更加明显、发展的目标也更加量化具体,嘉兴则相对笼统些。有这样一种说法,南通目前与上海的产业对接已经实现了“456”模式,即40%农副产品供给上海,50%的企业与上海合作,60%的货物通过上海口岸,每年通过上海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0个左右。

(一)从产业结构看,南通发展更快、整体更优。从近几年三次产业构成变化来看(见表2),两地保持了相近的发展趋势,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但南通优化的程度更快、更好些。从2012到2016年,南通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高了7.8个百分点,并且在2016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比,形成“三二一”产业格局;而嘉兴第三产业占比五年间虽然提高了4.4个百分点,但仍低于第二产业7.7个百分点,且2016年占比还低于南通3.4个百分点。很明显,嘉兴的第二产业基础依然相当稳固,至今还占据着GDP过半的份额,要实现从“二一三”到“三二一”产业格局的实质性变化尚需一段时日。

表2:2012-2016年南通与嘉兴三次产业构成

单位:%

年    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南通

嘉兴

南通

嘉兴

南通

嘉兴

2012

7.0

5.2

53.0

54.8

40.0

40.0

2013

6.3

4.7

51.6

54.0

42.1

41.3

2014

6.0

4.3

49.8

54.1

44.2

41.6

2015

5.8

4.0

48.4

52.6

45.8

43.4

2016

5.4

3.5

46.8

52.1

47.8

44.4

(二)从具体产业领域看,南通总体更好、特色突出。南通“三港三城三基地”的总体对接行动,既能体现出南通在产业发展上的自信,也能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南通的重点产业特色。比如,先进制造业领域中的“3+3+N”,现代服务业中的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现代农业中的农产品供应等。

1、关于先进制造业

(1)从两市总体情况看,南通相对领先。尽管两市的先进制造业总量不具可比性,但从2016年先进制造业的一些其他主要指标特别是相对指标来看(见表3),南通领先于嘉兴。首先是发展速度领先。两地“两新”产业的占比虽然接近,但南通的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增速分别高出嘉兴2.8、6.5个百分点。其次是规模领先。南通的千亿级产业个数、高新技术企业个数均达到了嘉兴的2倍。再次是核心产业领先。作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产业,南通的装备制造业几乎占据了规模以上工业的半壁江山,占比远远高于嘉兴22.7个百分点。

表3:2016年南通与嘉兴先进制造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南通

嘉兴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增速(%)

12.7

9.9

占比(%)

47.3

45

新兴产业产值

增速(%)

11.8

5.3

占比(%)

33.9

37.2

装备制造业产值

增速(%)

12.6

13.0

占比(%)

49.8

27.1

千亿级产业个数(个)

6

3

高新技术企业(个)

1327

669

(2)从自身发展情况看,重点产业主导作用明显、发展基础仍需巩固。南通在建设现代先进产业协同发展基地中,重点提出要构建“3+3+N”的先进制造业体系。目前“3+3”产业已成为南通整个工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主导行业。2016年,“3+3”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526.2亿元,增长10.5%,增幅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63.7%,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3%。其中,高端纺织产业、船舶海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三大重点支柱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1.5%。但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见表4),自2017年4月以来,“3+3”产业产值增速有所放缓,且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行业发展不平衡,占据份额最高的高端纺织业增速基本逐月回落,且始终只有个位数增长,是6大行业中增速最低的,这也成为了影响“3+3”产业发展放缓的重要因素。

表4:南通市“3+3”重点产业产值增速

单位:%


2016

12

2017

2

2017

3

2017

4

2017

5

2017

6

2017

7

规模以上工业

8.9

12.1

11.6

11.7

11.2

12.0

12.3

“3+3”产业合计

10.5

12.3

12.0

11.6

11.0

11.6

11.8

船舶海工产业

7.6

11.7

10.9

11.2

9.9

11.1

10.9

高端纺织产业

8.0

6.4

6.5

6.5

6.1

6.2

6.0

电子信息产业

17.4

19.3

19.1

19.1

19.4

19.8

19.4

智能装备产业

15.2

18.9

18.4

18.4

17.2

18.0

18.2

新材料产业

6.8

10.8

11.2

9.6

9.4

9.9

10.4

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

19.4

15.6

12.7

11.8

10.7

10.4

11.5

   2、关于现代服务业

(1)从两市总体情况看,南通相对占优、薄弱环节明显。自2012年以来,南通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始终高于嘉兴(见图2),且服务业占比自2013年开始也一直高于嘉兴,并先于嘉兴超过第二产业(见上表2)。这其中,以现代物流、科技信息、金融、文化旅游、健康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引领了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对服务业转型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2016年两市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些共性指标情况看(表5),南通在科技信息、金融等方面发展更快;而南通的现代物流一直发展较好,港口、航空物流能力较强,特别是南通的海安还有“枢纽海安、物流天下”的战略取向。但明显的是,旅游是南通少有的一个在绝对总量上落后于嘉兴的指标,201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数仅为嘉兴的一半不到,旅游总收入也只有嘉兴的60%左右,这是南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短板。

图2:2012-2016年南通与嘉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对比(%)

表5:2016年南通与嘉兴现代服务业部分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南通

嘉兴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速

%

3.6

6.3

货物运输量增速

%

6

8.7

国家级企业孵化器

12

8

本外币存款余额

总量

亿元

11330.6

6848.4

增速

%

15.1

15.0

本外币贷款余额

总量

亿元

6896.6

5286.9

增速

%

13.4

7.5

接待国内外旅游总人数

万人次

3810.1

7893.8

实现旅游总收入

亿元

533.8

850.9

(2)从自身发展情况看,优势产业潜力较大。南通提出建设华东地区重要信息港、打造上海“在线北大门”的目标,虽然侧重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但也从某一角度反映了南通信息技术产业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实力。目前来看,这一产业的发展基础在于:一是前期投入规模较大。2011-2016年,南通市信息基础设施投资总额达到140亿元,年均增长141.3%,投资总额与苏州、南京保持了同一水平,位于全国建设投入的第一梯队。二是设施建设水平较高。华为、中兴网信、苏通云计算等一批功能性信息基础设置共部署机柜近3000个,可容纳服务器50000多台,目前已有苹果、腾讯、阿里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入驻。三是互联上海行动较早。目前,南通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直达上海;南通联通已成功开通固定电话021号码,提供上海区号使用服务;南通移动互联网专线实现与上海的直达互联。四是先进网络发展较快。目前南通市区4G站点密度全国零点,平均间距优于上海,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对沿海100公里范围内4G网络全覆盖城市;南通电信、南通移动建成覆盖全市的NB-IOT网络,在城市管理、公共事业、车辆物流、智能制造等领域已与产业链伙伴开展合作。扎实的基础,再加上南通大数据产业局即将成立的利好,相信能够推动大数据相关产业成为对接上海的优势产业。

3、关于现代农业

(1)从两市的总体情况看,南通发展规模更大、层次更高。近年来,南通的第一产业占比始终高于嘉兴(见上表2),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南通的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相对更强的发展能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南通的农林牧渔总产值在江苏位居第三,农业“全托管”经营模式也正是起源于南通,得到国家农业部的认可和推广。到2016年底,南通的新型农业经营农业主体(见表6)无论是从数量规模上还是发展层次上,相对嘉兴都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而在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都市休闲农业方面,南通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已达3家,21家企业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6家农业特色小镇入选全省名录;嘉兴目前有1家农业产业集聚区和2个特色农业强镇入选浙江省首批试点。

表6:2016年南通与嘉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情况

单位:个

指标名称

南通

嘉兴

各类家庭农场

3572

1939

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61

49

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306

226

国家级龙头企业

8

4

省级龙头企业

58

25

(2)从自身发展情况看,南通农产品供应能力较强。南通是上海的“菜篮子”,70%的农副产品供给上海,“十二五”期间销往上海的农产品年均增幅在15%左右。南通提出打造成为上海优质农产品服务保障基地,也正源自于较强的农产品供应能力。目前,南通共有省级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25个;2016 年农产品在上海销售总额达到 186.5 亿元,与此同时也承接了上海农业项目 111 个、涉及投资 30.2 亿元。2017年4月在上海举办的南通农产品展示展销暨农业项目推介会上,南通的农产品现场销售额560万元;现场达成购销协议24笔,总额2.5亿元;与上海方签约农业项目24个,意向投资总额18.8 亿元。由此可见,南通农产品服务对接上海已初显成效。

(三)从特色小镇建设看,南通有一定基础、推进步伐还需加快。之所以把特色小镇单独拿出来说,是因为这是江苏和浙江近年来为实现转型发展实施的新战略,是南通和嘉兴在对接上海中无法回避的问题。特色小镇的建设,是一个跨产业的融合,既可以助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又可以成为一个城市发展多种优势特色产业的载体缩影。

1、相对于自身而言,南通在小镇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物质基础。在国家、江苏正式决定创建、培育特色小镇前,南通自2012年就启动了19个市级中心镇建设,2014年又启动了8个沿海前沿区域重点镇建设。2016年,19个中心镇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5亿元,占全市比重为15%;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5亿元,比2012年增长40%。8个重点镇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1亿元,占沿海区域比重达36.7%;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7亿元,占沿海区域比重达4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5亿元,增长8.7%,占沿海区域比重达47.9%。这些都为建设特色小镇积累了经验、打实了基础。

2、相对于嘉兴而言,南通的特色小镇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特色小镇建设上,浙江早于江苏,嘉兴快于南通。目前,嘉兴已有一些发展相对成熟、较有知名度的特色小镇,而南通则刚刚起步。仅以南通入选省级创建名单的2个小镇来说,仙渔小镇计划总投资60亿元,2016年累计完成11.5亿元;足球小镇计划总投资65亿元。从发展层次来看,嘉兴的29家特色小镇中,有9家入选省级创建、7家入围省级培育名单;而南通目前在建特色小镇为5家,其中2家入围省级创建名单。从行业分布来看,嘉兴的29家特色小镇,实现了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历史经典等“7+1”产业全覆盖;而南通的在建特色小镇由于数量较少,目前还只是涉及了信息技术、高端制造、健康养老、现代农业等产业门类。在这一方面,嘉兴的不少经验值得南通借鉴。

四、基于平台载体的比较分析

城市对接,平台载体是关键。从两市的行动方案来看,平台载体建设主要集中在园区平台、科创平台以及公共服务平台。近几年来,无论从自身本身的发展还是对沪合作,两市的平台载体建设都有了一定的成就,与沪合作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从很大程度上来讲,平台载体的建设有赖于政策的支持、推动和城市间的交流、互助,与城市本身的经济体量、产业特色也有很大关联,所以两市在平台载体建设方面的可比性并不那么强,有一些共性指标可作部分参考。

(一)园区平台建设,南通规模层次暂时领先。南通现有的开发开放平台(各类开发园区)中,国家级6个、省级13个,另有7个较大规模的沪通合作园区,累计入园的上海亿元以上企业77个,总投资291亿元。而嘉兴的这一类平台共有国家级1个、省级15个,与上海共建合作园区3个。从目前情况看,南通和上海在园区合作上可建的空间更大一些、层次也更高一些。

(二)科创平台建设,两地并驾齐驱。过去的几年里,两市的科创平台建设硕果累累,建设经验也具有一定代表性。在企业培育方面,南通和嘉兴分别拥有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36家、20家,国家级分别为12家、8家。在产学研方面,南通共与上海18所高校院所开展了产学研对接活动,平均每年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100项;承接上海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近200家;与上海合作共建中科院南通光电工程中心等16家研发平台,而嘉兴素有“引进大院名校,全国看浙江,浙江看嘉兴”的说法,到2016年,嘉兴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联合共建的创新载体272家。目前,南通正在积极打造17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央创新区,将成为对接上海的又一个重要平台;而嘉兴则将在浙江与上海前不久刚刚签订的《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中直接受益。当然,如果从级别上来看,一个是市级层面的个体行为,一个是省级层面的合作行为,比起南通,或许嘉兴在新一轮科创平台的建设中获得的政策支持更多、力度更大。

(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嘉兴推进力度相对更大。公共服务的对接,集中体现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上。目前,两市在医疗方面的对接成效比较突出。南通早在2009年就与上海开创了医保跨省即时结算的先河,市直医疗单位全部与上海医院建立了协作关系,实行沪通医保异地结算机制。嘉兴目前已与上海第二军医大等医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可在嘉兴同城享受上海的优质医疗资源。在教育方面,嘉兴与上海合作办学走在了南通前列,享受上海优质教育面逐步扩大。目前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上海交大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秀洲外国语学校等合作办学持续稳步推进;上师大附属嘉善实验学校、桐乡上海耀华国际学校、平湖国际枫叶学校正式开学。而在干部交流方面,嘉兴定期大规模选派干部赴上海进行挂职交流已形成了常态化的合作机制,通过干部挂职搭建桥梁,实现项目引进等成功案例不在少数。

五、关于未来发展目标的比较

当前,南通与嘉兴对接上海的许多行动只是处于规划或者起步阶段,要看谁更有优势、对接得更好,除了看发展基础外,在基于未来两市对接目标均实现的前提下,则要看两市在共同的对接点上谁确立的目标以及达到的效果更有竞争力,而差异化的对接点则另当别论(见表7)。目前,南通的行动方案规划了未来3-5年的目标,而嘉兴的方案时间节点暂到2017年,但从其中也可以看出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

表7:南通与嘉兴对接上海未来几年拟实现目标

对接点

南通

嘉兴

基础

设施

轨道

交通

2020年开通动车,与上海形成半小时同城效应;开通地铁,与上海实现无缝换乘

建设地铁,开行上海南至嘉兴通勤客车

公路

公交

建设沪通公铁两用跨江大桥、锡通高速北接线、海启高速;宁通高速扩容、沿江高速改扩建;建设沿江快速通道、通州湾快速通道、通皋快速通道;建设中心城区至海安、如东的快速通道

建设G228、G320国道;建设平湖乍浦至上海兴塔公路一期、二期;建设嘉善丁栅至天凝公路;开通嘉善、平湖至上海毗邻地区公交线,嘉善开发区开通至上海地铁站点对点、订制化直达线。

航空

航道

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江海组合强港,2020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0万标箱;建成长三角北翼重要航空港,2020年货邮吞吐量突破10万吨,旅客吞吐量突破300万人次

建设军民合用机场;建设湖嘉申(嘉兴段)二期、杭平申线(浙江段)、平湖塘延伸拓浚工程独山干河段

通信

沪通“在线”同城化,上海云计算服务平台数据中心落户南通,建设沪通大数据共享中心,2020年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6000G


重点产业

2020年先进制造业产值达到1.7万亿元;大数据相关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级;建成3-5家服务业集聚区,在上交所上市企业达到15家。建成优质农产品服务保障基地。在上海建立农副产品市场销售联合体,发展农副产品电商,吸引上海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南通建立种养基地,实行农产品精深加工

2017年引进上海浙商回归产业、资本项目175个,到位资金155亿元,引进上海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40个,实到内资75亿元,通过上海引进外资项目100个,实际利用外资8亿美元以上,金融资本45亿元以上

2020年吸引上海游客1000万人次以上

2017年接待来自上海游客1100万人次

平台载体

园区

省级以上园区与上海对接实现全覆盖,各县(市、区)与上海产业平台紧密型合作全覆盖

省级以上开发区、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与上海合作,县(市、区)紧密型合作关系全覆盖

人才

科技

建设中央创新区,招引大院大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和总部;共建企业研究员、企业协同创新研究院、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

打造30个左右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首批遴选5个以上、新增孵化器面积200万平方米,引进上海科技载体15个,完成科技合作项目100个以上。

建立上海零号湾南通创新创业基地、复旦大学南通技术转移创新集聚区、上海交大南通创新川野综合体

全年吸引来自上海高层次人才280人以上,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8家,引进高端人力资源中介机构2家。

公共

服务

建设沪通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共同创办体育运动基地,联合举办体育赛事,合作开展体育研究和体育人才培养

2017年新增与上海合作办学(项目)5个,新增紧密型合作医院(机构)2家,完成与上海医疗合作项目10个,与上海等长三角城市联合开展体育赛事5-6项

南通市民卡和上海公交卡在地铁、公交领域的互联互通。将上海市三级医院全部纳入南通医保定点医院,实现社保卡异地刷卡阶段医疗费用。开展个人住房公积金异地互贷业务

上海参保人员在嘉就医1-2家医院实现实时刷卡结算,嘉兴异地安置退休人员、符合转诊规定人员在上海联网医院住院医疗费用实现实时刷卡结算


各县(市、区)与上海有关区、镇(街道)年度互访交流活动不少于1次

从以上部分实现目标来看,两市都展现出了勃勃雄心。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两市均打造了覆盖铁路、公路、航空航道的全面交通网,而得益于铁路的建成,南通出行上海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相对于嘉兴在这一方面的劣势也就得以扭转;南通在航空港口方面由于和嘉兴的差异化定位,发展层次相对更加高端化。在产业方面,两市的侧重点差异比较明显。南通显然对自身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金融、现代农业方面拥有较强的发展信心和发展后劲,而嘉兴更加注重对上海的招商引资和企业合作。当然,相比之下,南通的旅游业一时还无法赶上嘉兴的步伐。在平台载体方面,两市都涉及了比较广泛的领域,而嘉兴在这方面的目标设置更为具体,受益于沪浙两地合作的政策效果将进一步凸显,特别是文化合作、干部交流合作,嘉兴的力度更大。

六、对南通对接上海行动的建议

总的来说,南通在对接上海的过程中不仅要巩固基础、放大优势,还要弥补短板、挖掘潜力,总体上与上海形成错位发展、与嘉兴形成差异化发展的局面,确保未来3-5年的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一)精准对接、量化目标。两情相悦、才能实现共赢。对接上海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接行动是否满足上海的需求。因此,找准上海的需求点,是南通对接的首要前提。要深入对接,必须先深入研究,弄明白上海在想什么、想干什么。上海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到,在建设上海大都市圈的过程中,与周边城市在文化联系、基础设施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城市经验借鉴等方面强化合作,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上海与周边城市对接的需求。据悉,南通正在编制“三港三城三基地”的具体行动方案,因此,方案中应当更加突出策应上海的需求,避免“一哄而上”带来的风险,特别是避免中低端产业转移带来的产能过剩,避免各县(市)区同质化竞争造成的重复建设和投资过剩,避免违背经济规律的高投入低产出以及环境污染。此外,南通对接上海的行动整体规划了3-5年,而嘉兴目前来看应是以年度来制定行动方案,那么嘉兴的对接行动可调控、可量化的空间就更大些。南通不妨在这方面借鉴嘉兴的做法和经验,细化时间节点和目标值,便于实时对应上海在发展需求方面的局部调整,也可利用本地区发展的新迹象、新亮点来寻找与上海的新对接点。

(二)抓好机遇、用好政策。当前,南通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了多重战略机遇。要抓好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实施的机遇,抓好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南通建设上海“北大门”给予的各项支持和便利,努力从城市形象、城市功能、城市内涵方面与上海相适应,在交通、教育、医疗、文化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形成同城化、一体化。在对接方面,由于嘉兴是浙江省确立的整个浙江全面接轨上海的示范区,因此,浙江在省级层面对于嘉兴对接上海给予的扶持,南通应积极关注并进行选择性借鉴和复制,积极向江苏省委省政府争取支持。

(三)巩固基础、挖掘潜力。对于对接上海的重中之重,南通要在产业发展上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局面。要进一步巩固纺织、信息、建筑、物流等产业方面的传统优势,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创税能力强、绿色无污染的产业,致力培养“高精尖”企业,为主导产业稳存量、育增量。要走产城融合的道路,加快推进特色小镇、旅游风情小镇、农业特色小镇建设,一方面不断补齐旅游业的短板,一方面推动发展一批集南通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或新型产业相融合的小镇、集聚区、示范区等,以点带面带动南通产业的整体共荣发展。

(四)完善机制,深化服务。要建立起一系列配套对接上海行动的工作机制。特别是对于重点产业、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的对接行动,如千亿级产业、高端纺织、健康养老、特色小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要建立起一批跟踪监测、试点推进的工作制度,及时掌握对接进度、对接需求和对接困难。深化南通对接服务上海专家咨询会、科技创新恳谈会、旅游推介会、农产品展示展销暨农业项目推介会等合作机制,并努力向更广领域拓展,使之成为对接上海的常态。

综合统计处供稿

执笔:陶 晨

核稿:韩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