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南通居民高储蓄率的成因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来源: 南通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8-01-04 字体:[ ]

南通居民高储蓄率的成因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储蓄是城乡居民将暂时不用或结余的货币收入存入银行的一种存款活动。储蓄率指 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额所占的百分比。南通居民储蓄率连续七年列全省第一,领先于居民收入和人均GDP在全省的位次。居民储蓄一定程度为生活生产提供了保障,而过高的储蓄率容易导致居民消费动力不足,会阻碍经济的增长。本文利用相关数据分析南通市储蓄率偏高的原因,阐述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就实现居民储蓄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南通居民储蓄的基本情况

(一)居民储蓄增幅快于GDP,快于居民收入增幅

近年来,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经济总量持续扩张,居民收入稳步提升。2016年南通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768.2亿元,年均增长12.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84元,较2008年增加16926元,年均增长11.2%。经济快速增长、收入稳步提升的同时,居民储蓄增幅更快。2016年末,居民储蓄存款额达到5597.9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1.96倍,年均增长14.5%,分别高于GDP增幅和居民收入增幅1.8、3.3个百分点。

(二)居民储蓄率位列全省第一,领先人均GDP和居民收入排名

从人均指标看,南通人均储蓄存款列全省第一。2016年末,人均储蓄存款7667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55778元高出了37.5%。随着南通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居民储蓄率逐年回落。2016年居民储蓄率为20.7%,较2008年回落23.3个百分点,但南通居民储蓄率与人均储蓄额双双位列全省第一。居民储蓄率排名领先人均GDP和居民收入两大指标。2016年南通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92702元和30084元,分列全省第七位和第六位。南通居民储蓄意愿明显强于省内其他城市。

图1:2008-2016年南通市人均储蓄、人均收入与人均GDP增幅


(三)居民储蓄增长快于消费支出,消费信心相对不足

收入、储蓄和消费三项指标相互作用。统计数据显示,南通居民储蓄增长快于消费支出,居民消费信心相对不足。2016年南通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分别25217、13440元,年均增速分别为11.1%和11.4%,但城乡居民人均年新增储蓄存款年均增长达14.3%,比同期城乡消费增速分别高3.2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

二、南通居民高储蓄率的成因分析

一般说来,居民储蓄率与居民消费信心成反比。当居民生活保障不足,消费信心也相对不足,居民只能自己储备以备不时之需,表现为储蓄率偏高。南通市居民储蓄率高,一方面反映了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则表现了居民的消费信心不足,不敢随意消费。一个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经济发展、居民收入、人口结构以及文化习惯等等都会对居民的储蓄和消费产生影响。

(一)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为储蓄提供了条件

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居民会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合理的规划自己的消费安排。储蓄作为与消费相对立的范畴,必定会收到收入水平的持久影响。但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居民当期收入水平对下期的居民储蓄率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收入的持续增长是储蓄增加的前提条件,居民为了实现生存需要,必然要发生消费支出,即最低消费水平。南通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是储蓄的前提。图1显示,2016年,南通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84元,比2008年增长了1.3倍,年均增速10.9%;同期居民人均储蓄额平均增速则达到了14.3%,高于收入增速3.4个百分点。

(二)收入预期不足增强了居民储蓄愿望

居民的储蓄意愿不仅受到当期收入的影响,同时受到预期收入的影响。居民的储蓄行为本质来说是为了以后的消费而牺牲当前的消费,因此居民在作出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的决策时,主要考虑的就是预期收入水平。如果预期未来的收入水平会有明显的上涨,则可能减少当前储蓄,而适当的增加消费支出;如果未来的收入水平可能不及现在或者未来肯能有一笔巨大的消费支出,则会适度的增加当前的储蓄。

数据表明,尽管南通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但增长幅度低于全省。2016年南通人均可支配收入30084元,近十年一直处于全省第六。与2008年相比,年均增长10.9%,低于全省11.1%的年均增速,这表明南通市居民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从GDP的初次分配看,GDP初次分配主要包括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居民部门三部分。2016年南通政府、企业、居民三个口袋的收入比为22:34:44,相比2008年19:33:48的结构相比,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占比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而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升反降,和全省1:5.0:34.1:50.9的结构相比,居民收入占比低了6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来看,2008年至今,南通政府部门与企业的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14.1%、13.0%,居民收入增速最低为11.0%。居民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占比较小,直接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内动力。因此,在经济总量不断提高所带来的住房、教育、医疗等成本同步提高的背景下,居民收入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导致了居民倾向于预防性储蓄。

(三)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居民储蓄率

一是老龄化程度高。南通是全国人口老龄化较严重的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27.5%。“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观念在老年人普遍存在。老年人收入来源少,为了保证未来医疗等方面支出,因此老年人的储蓄意愿较年轻人强。老年人占比高,储蓄当然也就多了。此外,从老年人的收入来源看,南通老年人收入的稳定性弱于全省平均水平。39.3%的老年人因没有稳定收入仍需在外劳动获得收入,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而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即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的老年人只有27%,依靠家庭成员供养的老年人比重占28.5%,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2和1.8个百分点。收入的不稳定加剧了老年人的储蓄意愿,以满足应对生活及医疗等压力的需要。

表1:2015年江苏与南通老龄人口收入来源

单位:%

收入来源

江  苏

南  通

劳动收入

26.3

39.3

离退休金养老金

36.19

26.98

最低生活保障金

3.59

2.53

财产性收入

0.49

0.36

家庭成员供养

30.32

28.54

其他

3.10

2.33

二是老年人抚养比高与未成年人抚养比低因素叠加。抚养比是非 劳动年龄人口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老年人抚养比即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研究表明,由于养育支出是中国家庭重要支出,未成年人抚养比降低,减少了家庭支出,结余的收入多数以储蓄的形式来应对子女未来的教育和婚嫁支出压力,因此未成年抚养比与居民储蓄率呈负相关;而由于老年人储蓄倾向明显,所以老年人抚养比存在正相关关系。从散点图,可以看出居民储蓄率与未成年抚养比存在负相关,与老年人抚养比存在正相关关系。未成年人抚养比降低和老年人抚养比提高,都将导致储蓄率提高。

图2:抚养比与储蓄率关系散点图


南通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最早也是最好的地区之一,连续13年成为全省唯一人口自然增长率负增长的城市。1982年至今,南通社会总抚养比基本上在0.4左右波动,但内在结构发生了显著改变,表现为未成年人抚养比持续降低,且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老年人抚养比持续攀升且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两个因素叠加,成为南通储蓄率高的原因。

表2:江苏及南通1982—2015年社会抚养比统计

年份

江苏

南通

少儿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

少儿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

1982

0.44

0.08

0.34

0.1

1990

0.34

0.1

0.25

0.12

2000

0.27

0.12

0.24

0.18

2010

0.17

0.21

0.14

0.23

2015

0.18

0.17

0.14

0.27

数据来源:历年人口普查及2015年1%人口调查

(四)经济结构影响居民储蓄率

从产业结构看,百万建筑大军拉高居民储蓄率。南通作为建筑之乡,建筑业较为发达。根据2013年经普显示,全市建筑业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从业人数为228.5万人,占全省比重达到14.6%。建筑业的行业特征决定了其有较大比重的从业人员在外从事建筑工作,南通建筑业一直有“百万大军”的称呼,这部分人员的工资收入由南通建筑单位发放,计入了南通的居民储蓄,但是创造的GDP却留在了市外。南通市人均储蓄率全省第一,人均GDP在全省排名第7,与建筑业的行业特点具有一定关系。

从所有制结构看,民营经济发达拉高居民储蓄率。作为全省民营经济第一大市,个体经济尤为发达,带动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兴起了纺织印染、钢丝绳、电动工具等特色产业。全市个体从业人员135.2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16.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在全省经济总量前四的四个设区市中排名第一。从居民可支配收入构成来看,南通市居民经营净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19%,高于全省4个百分点。个体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其生产资金作为户主的个人存款方式存在,直接造成了居民储蓄在银行资金中的比重提升。

(五)“小富即安”的意识让南通百姓更倾向于储蓄

温和的天气、平坦的土地、充沛的水分造就了南通人普遍谨慎温和的性格和精耕细作的技能,曾经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也养育了知足、幸福的南通人,直至现在“小富即安”的意识在百姓中普遍存在。因此,尽管储蓄增值对人们的吸引力随着CPI的不断上升而日趋减弱,城市居民希望能有更好的金融投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理财需求,但相对于风险高的股票基金、面窄的债权等其他投资方式,仍有较大一部分南通居民理财途径相对固化,更倾向于传统储蓄,居民其他投资收入较少。从南通居民收入结构看,居民 资产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6.4%,低于全省8.6%的平均水平。从储蓄结构来看,2016年南通市居民储蓄中定期存款占比81.6%,是唯一超过75%的地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5个百分点。截止2017年6月份,定期存款占比超过82%。

三、高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高储蓄为内需的持续扩张提供了前提。

“手有余粮,心中不慌”,一定的储蓄是居民生活的保障,增强百姓幸福感,同时下阶段的消费提供了前提。当前大力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关注供给又关注需求,改革的内涵是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断让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给,让新的供给创造新的需求,拉动内需,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居民有钱才能去消费,才能扩大需求,因此,高储蓄为内需的持续扩大提供了前提。2016年南通市消费支出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0.9%,比2008年提高2.9个百分点;消费贡献率达到50.7%,比2008年提升12.5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由75.9%上升至83.8%。如果没有一定的储蓄基础,消费增长必然缺乏动力。

2.高储蓄为进一步扩大投资提供了资金来源。

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居民储蓄通过金融中介可以很好的转化为投资资金,资金的闲余者通过把资金存入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再把这些资金合理地分配给资金需求者,资金闲余者从消费者转化为了间接投资者,大量的储蓄为投资活动提供了资金来源,减轻了对外来资金的依赖程度。

从存贷款结构来看,2016年南通市金融机构贷款资金6896.6亿元,占全省比重7.4%,比2008年提高0.9个百分点。存贷款比重由1.1:1,下降至0.8:1,贷款额超过存款额。2016年南通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12.0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2.2倍,列全省第三位。投资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首。

3.有利于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奠定物质基础

20世纪90年代的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政府承担改革所带来的社会保障需求压力较大,各种社会矛盾显得较为突出。目前我国正着力进行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对居民的医疗、住房、教育等多方面强化保障性补贴。居民储蓄做为居民自身防患于未然、有备无患的自然保障机制,为避免社会矛盾爆发提供了经济基础,为国家各项保障制度的改革贡献了隐形力量。

(二)消极影响

1.储蓄率过高会影响消费需求。

储蓄与消费密切联系,从理论上说,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储蓄与消费呈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居民储蓄余额的急剧扩张,意味着消费的相应减少,由于大量储蓄存款转化而成的信贷资金被积压产品、滞销商品、库存商品所占用,引起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弱化。2015年南通市人均消费水平为23680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4966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2008年全省第四下降至第五,年均14.1%的增速低于全省0.5个百分点。目前南通市境内存款中,2016年南通市境内存款中,储蓄存款占比49.5%,位于全省第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9个百分点储蓄存款所占比重已超过财政性存款和企业存款,列居首位,使得社会购买力转化为储蓄再形成信贷资金的比例和数量增大。

2.储蓄率过高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

过快的储蓄存款增长,带来两方面的忧虑:一是保持较高的储蓄率,并不能保证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储蓄只有在转化为生产资本而增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储蓄资本,才真正发挥了储蓄的作用;二是银行组织资金成本增大,银行经营亏损面增多,大量的银行贷款沉淀于企业的再生产过程中,银行所要支付的利息无法从存款的运用中得到补偿,大量的负债为银行增加了经营风险,给运用资金带来不利的影响和制约,银行业务的正常发展受到影响。2008年至今,南通市储蓄存款额增长速度14.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表明南通金融机构居民储蓄利息支出的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利息支出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存贷款比重相对较高。2008年,南通市居民储蓄与贷款总额的比重为108.0%,2016年降低至81.2%,虽然实现了明显下降,但仍列省内第二名,与全省47.9%的水平有较大差距。

3.储蓄率过高会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储蓄存款的过快增长,实质是银行充当了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中介人,承担了居民个人资产的全部风险。大额的资金存在银行,银行不仅将来要还本,还要为此支付巨额的利息,如果不能有效地运用这笔资金,那就会增大经营风险。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规模偏小,投资渠道狭窄,银行除了贷款给企业,很少有其他渠道来消化这笔存款。在这一背景下,不少银行在向企业发放贷款时往往存在着盲目追求贷款规模、忽视贷款质量的倾向,这无疑是造成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居民储蓄存款的余额的高速增长掩盖了这种危机,因为高额的储蓄增长使得银行在资金方面有了回旋余地,而一旦因某种原因造成储蓄挤提,银行会立刻出现支付风险。

四、实现居民储蓄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聚焦富民增收入,优化供给促消费

增加居民收入是提升消费动力、降低储蓄意愿的基础,在不断提升经济实力的同时,要注重提升居民收入。省委“两聚一高”战略明确指出,要把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把聚焦富民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与各方面,“百姓富”是全面小康的直接体现。要建立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步伐,逐步加大居民收入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初次分配比重,使国民收入分配更多地转向居民。同时尽力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功能,继续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保障力度,使社会收入结构从“一边倒”的金字塔型向“两头小中间大”橄榄型转变。

提升居民收入的同时,仍需要以深化供给侧改革来拉动内需,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提升供给水平。在保证商品消费、物质消费的同时,完善升级服务消费市场,注重消费的品质化、个性化,让消费者的话语权和主导权积极反馈到生产全过程中,从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

(二)优化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消费信心

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统筹规划、合理分配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供应力度。加大对旧房危房的改造,可以通过重建、加高、修缮等方式,增加原有住房区的房屋供应量,从而通过合理补偿或者适当收取相应的劳务费的方式来完成部分居民的住房保障。加强公积金账户管理,优化公积金放款流程。

进一步加快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大企业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缓解农民家庭养老负担。同时加快医疗、失业等保险体制改革,在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降低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障标准。建立倒金字塔形的医疗保险体系,对于因重病开销巨大的家庭逐级提高保险标准。

(三)规范金融市场,拓宽居民投资渠道

储蓄投资机制的转化离不开金融的发展,而金融的发展取决于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机构的变革、金融结构的调整、金融业务的拓展等。进一步完善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开拓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合理引导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扩大投资规模,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稳妥地开辟直接融资的渠道,通过发展直接融资,使得居民对于资金的使用效益更加关注,从而引导储蓄分流,使直接融资成为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新中介。

(四)推进“全面两孩”政策落实,优化南通人口年龄结构

2016年江苏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而南通市育龄妇女的二胎意愿率只有5.6%。据人口抽样调查显示,二胎生育率较低的主要原为受到经济状况限制,占比48.9%。因此,要使“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好,关键在于提高目标人群的生育意愿,转“心动”为“行动”。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构建完善的二胎生育配套体系,加强儿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要实现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体化,缓解城市居民对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预期,降低当期的预防性养老储蓄。

能源(核算)统计处供稿

执笔: 张磊

核稿: 邵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