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宏观调控政策持续发力显效,生产供给稳中有升,市场需求持续改善,转型升级扎实推进,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
一、主要行业领域运行情况
工业生产总体平稳。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列全省第4。全市列统的34个行业大类中,26个行业工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增长面为76.4%,比1-10月扩大3.0个百分点。产品产量增长面持续扩大。全市列入统计的308种工业产品增长面为47.4%,其中化学纤维、纸制品、民用钢质船舶、中成药等产品产量延续快增态势,分别增长50.0%、36.2%、32.2%、24.6%。
服务业增势向好。1-10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948.1亿元,同比增长4.1%,比1-9月提高2.8个百分点。列统的10个行业中,5个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比增长16.7%,高于规模以上服务业12.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服务业比重达34.5%,比上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分别增长7.6%、5.8%、1.2%、0.3%。
消费市场持续恢复。1-11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9.4亿元,同比增长6.4%。按消费类型分,限额以上商品零售1042.0亿元,增长3.3%;餐饮收入89.5亿元,增长11.6%。基本生活消费不断扩大,限额以上服装鞋帽类和日用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5.3%和12.0%。汽车类消费稳步增长。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375.7亿元,同比增长5.9%,拉动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1.8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1-11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比1-10月提高1.0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占比提高。全市488个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11.6%,完成投资同比增长7.5%,占全部投资比重为16.8%,比1-10月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同比增长35.4%,拉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6.3个百分点。
外贸继续承压前行。1-11月,全市货物进出口总值3164.1亿元,同比下降5.1%,列全省第8。其中,出口总值2074.4亿元,同比下降3.4%,降幅小于全省平均0.2个百分点,列全省第7;进口总值1089.7亿元,同比下降8.0%,列全省第10。
财政金融稳健运行。1-11月,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8.0亿元,同比增长16.0%,增速高于全省平均4.4个百分点,列全省第2。实现地方税收收入503.8亿元,增长31.5%,高于全省平均12.6个百分点,列全省第2。11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0722.7亿元,同比增长14.9%,高于全省平均3.0个百分点,列全省第1;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8064.0亿元,增长13.5%。
二、发展中的积极变化
(一)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提质效。装备制造业贡献突出。1-11月,全市装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0.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5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50.6%、17.2%、15.9%。民营经济较快增长。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0.9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贡献率高达69.8%,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64.1%,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1-10月,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4%,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增幅17.8个百分点。清洁能源发展迅速。1-11月,全市太阳能发电发电量达35.5亿千瓦时,增长50.5%,比1-10月提高4.7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发电量的比重为6.4%,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新能源汽车实现零售额72.3亿元,增长67.3%;占汽车类零售额比重为19.2%,比上年同期提高7.0个百分点。线上消费活力增强。1-11月,全市限额以上消费品市场实现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1.2%,占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8.1%,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住宿餐饮单位通过网络实现客房和餐费收入增长88.9%;占限额以上客房和餐费收入比重为6.9%,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
(二)重点产业和头部企业支撑有力稳基础。六大产业集群态势良好。1-11月份,全市重点监测的六大产业集群总体运行态势良好,产值合计增长10.5%,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7个百分点,其中高端纺织、船舶海工、新材料产业产值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19.4%、17.4%、15.2%;新能源、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分别增长4.1%、3.4%、2.1%。头部企业支撑有力。1-11月,全市百强工业企业累计产值同比增长18.7%,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0.9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82.0%,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37.7%,比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其中,嘉通能源、国轩新能源、中天储能等9家企业产值实现倍增。全市服务业百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86.4亿元,增长23.8%,拉动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0.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为51.3%,比1-9月提高8.1个百分点。大项目压仓助力。全市5 亿元以上在建项目788个,比上年同期增加41个,完成投资增长15.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5.2%,拉动全部投资增长7.7个百分点。
(三)实物量指标积极向好显活力。用电量持续较快增长。1-11月,全市实现全社会用电量59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列全省第2;工业用电量409.0亿千瓦时,增长16.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9个百分点,列全省第3。其中,10月当月全社会用电量、工业用电量分别增长15.9%、16.9%。开票销售支撑有力。1-11月,全市开票销售收入增长4.6%,高于全省平均1.1个百分点,列全省第5。其中,11月当月开票销售收入增长6.2%,高于全省平均1.9个百分点,列全省第4,比1-10月前移1位;其中,工业、服务业开票销售分别增长10.9%、5.4%,分别高于全省平均5.3、1.1个百分点,分别列全省第4、第5。交通运输延续复苏态势。1-11月,全市完成铁路货运量226.33万吨,同比增长2.8%,比1-10月提高0.9个百分点;航空货运量5.0万吨,增长6.8%,比1-10月提高2.7个百分点。1-11月,全市完成铁路客运量1106.0万人次,增长129.7%,比1-10月提高5.6个百分点;南通机场客运量341.4万人次,增长109.7%,比1-10月提高6.4个百分点。
三、需关注的重点问题
总的来看,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1-11月份全市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当前国内外宏观环境更趋复杂,经济持续好转仍面临较大挑战。从国际看,受通胀高企、金融环境收紧、需求不足等不利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动力将进一步减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显示,今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为3.0%,2024年预测值为2.9%,远低于历史平均水平。从国内看,IMF近期将2023年中国GDP增速预测值从5%上调至5.4%,虽然好于发达经济体,但国内经济所面临的风险挑战仍然较多,消费、投资等有效需求增长动力偏弱,经营主体面临经营成本上升、效益不佳等困难,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阶段,与地方政府债务、金融领域风险交织。从南通看,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发展环境,全市部分领域恢复仍不充分,突发性、累积性因素交织影响,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牢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整体信心仍显不足。制造业PMI仍在收缩区间,11月份南通制造业PMI为48.8%,环比下降0.4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在收缩区间运行。新订单指数为47.3%,环比下降2.2个百分点;企业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4.1%,环比下降1.6个百分点,为近五个月新低。
二是外部需求整体依然疲软。1-11月,全市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5.1%,其中出口总值下降3.4%。11月当月,全市进出口总值下降2.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8个百分点,列全省第12。重点贸易国家中,传统海外优势市场出口呈现下降。
三是内部需求恢复有所放缓。因收入预期不高、刚性支出压力大、商品价格上涨等原因,内需恢复有所放缓,1-11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列全省第9。受下游需求减少影响,部分批发企业下行压力较大,占南通比重较大的煤炭及制品批发、金属及金属矿批发销售额同比分别下降29.9%、10.1%,合计拉低全市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4.2个百分点。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总的来看,11月份,随着各项宏观政策发力显效,全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但也要看到,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国内需求仍显不足,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质量落实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切实增强经济活力、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高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稳定市场预期,全力提振经营主体信心。进一步推动各项惠企政策落地落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切实降低企业负担,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支持力度,不断增强政策的协同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政策宣传,帮助企业应享尽享相关政策,跟踪关注企业应收账款情况,抓紧解决好拖欠企业账款问题。加大稳外贸政策力度,更大力度支持外贸企业抢订单、拓市场。在保障房地产新政尽快落地见效、最大程度释放需求的基础上,构建租购并举的长效机制,系统推进房地产市场改革,加强行业监管,加快推动房地产回归产业实体属性。
(二)挖掘消费支撑点,全面激发市场需求活力。抓好节假日消费节点,持续开展冬季促消费活动,充分释放消费潜力。瞄准消费新需求、新动向,从供需两端持续发力,鼓励升级类商品消费,挖掘大宗商品消费,加快服务型消费和接触型消费发展,多角度扩展消费支撑点。加强传统商圈数字赋能,积极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企业进一步提高“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力度。
(三)激发有效投入,引导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强力支持高技术产业底层技术研发,聚焦六大重点产业集群等重点产业和薄弱环节,强化政策支持力度,撬动社会资金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政策激励机制,推进前沿技术产业化,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带动作用。支持区域性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充分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作用,持续增强经济增长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