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8.6% 新增规模企业仅2家

来源: 南通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8-05-07 字体:[ ]

一季度,全市服务业经济开局良好,主要指标实现较快增长,但反映经济运行质量的利润、税金等指标同比增幅持续回落,需引起关注,服务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一、总体情况

1-2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45.5亿元,同比增长8.6%,比2017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五大行业实现营业收入45.6亿元,增长26.6%,增幅比去年同期、2017年分别提高12.7和10.5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较去年同期前移了6位。

重点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前50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4.1亿元,占规模以上服务业的比重为44.1%,较去年同期提升4.8个百分点,收入同比增长28.7%,高于规模以上服务业平均水平20.1个百分点。

十大行业“两快、五稳、三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行业发展较快,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8.8%和20.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五行业平稳增长,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6.8%、15.9%、14.1%、12.8%和11.3%;教育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不包括房地产开发,下同)营业收入同比分别下降12.9%、14.2%和50.7%。

地区之间差异加大。1-2月,全市服务业五大行业营业收入增速最高与最低的地区相差90.9个百分点。其中,开发区、海安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达到104.5%和39.7%,其他地区增速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主要亮点

(一)投资持续保持增长。一季度,全市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0.5%,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比全部投资、工业投资增速分别高2和3.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9个百分点。

(二)应税销售稳中向好。一季度,全市服务业实现应税销售2403.1亿元,同比增长35.1%,比去年同期、2017年分别提高56.7和17个百分点。从发展趋势看,2017年以来,全市服务业应税销售增幅呈逐季回升态势。具体数据详见下图:

(三)用电量占比不断提高。一季度,全市服务业用电量为1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9%,比全社会用电、工业用电增幅分别高1.7和4.2个百分点。服务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13.8%,比去年同期、2017年分别提高0.2和1.1个百分点。

(四)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发展快于传统服务业,对全市服务业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1-2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中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0.4%、28.8%和105.7%,比规模以上服务业平均水平分别高11.8、20.2和97.1个百分点。

三、存在问题

(一)企业规模依然偏小。1-2月,全市1674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5.5亿元,户均营业收入868.9万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5.5%,居全省第7位,与周边先进城市相比差距较大,户均营业收入仅为南京的34.1%、苏州的55.3%、无锡的70%,甚至不及同为苏中地区的泰州。1674家企业中,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20家,占单位总数的1.2%。具体数据详见下表:

1-2月全省分市户均营业收入情况表

地     区

户均营业收入(万元)

位  次

全  省

1325.7

-

南京市

2551.1

1

无锡市

1241.8

4

徐州市

 839.5

8

常州市

1169.1

5

苏州市

1569.9

3

南通市

 868.9

7

连云港市

1790.8

2

淮安市

722.7

12

盐城市

713.5

13

扬州市

754.4

11

镇江市

794.0

10

泰州市

956.4

6

宿迁市

812.0

9

(二)运行质量有待提升。1-2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利润15.4亿元,同比下降11.2%,比去年同期、2017年分别回落30.6和3.2个百分点。创造利税20.4亿元,同比下降11.2%,比去年同期回落23.6个百分点。当前,服务业企业盈利能力、税收贡献均呈下滑态势,表明全市服务业经济运行质量还有待提升。

(三)发展后劲仍显不足。一季度,全市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仅2家,发展后劲明显不足。服务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有待进一步挖掘。

综合以上分析,为进一步推动全市服务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下一阶段,需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一是加大各类服务业项目招引力度,抓项目转化达产,推动新增企业入库,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扶优做强,提升服务业经济规模能级,继续保持服务业较快发展势头。三是建立良好的营商环境,政企通力合作,努力实现全市服务业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