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公报

2024年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 南通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5-04-03 字体:[ ]

2024年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南通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南通调查队

2025年3月31日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干字当头、乘势向上,紧紧围绕“奋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使命担当,聚力做大经济总量、调优产业结构、加强创新引领、提升城市能级,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强富美高”新南通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综合

经济实力稳步攀升。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21.9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2.1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5906.8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5983.0亿元,增长5.7%。全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3∶47.5∶48.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0万元,增长6.2%。

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5.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9.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光缆产量为657.7万芯千米,增长82.1%,集成电路328.9亿块,增长21.6%。全年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2%,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分别增长68.8%、23.3%;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7%,占规模以上服务业的比重为71.4%。全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9.6%。

民营经济活力增强。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3.8%。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民营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9.6%、7.4%,对规模以上工业、规模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66.5%、76.6%。全年新登记私营企业3.3万家,年末登记私营企业32.0万家;新登记个体工商户7.2万户,年末个体工商户90.5万户。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5万人。建成50家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帮扶7772名五类重点困难群体人员实现就业。全面实施“技能南通”五大行动,健全技能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机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4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9千人以上。

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5%。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指数呈“五涨一平二降”。其中,其他用品和服务类、医疗保健类、衣着类、教育文化和娱乐类、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5.8%、3.5%、1.9%、1.4%、0.6%,食品烟酒类价格与去年同期持平,交通和通信类、居住类价格分别下降1.3%、0.1%。

image.png

图 2024年居民消费价格月度涨跌幅度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经济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15.6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种植业增加值317.8亿元,增长2.4%;林业增加值2.3亿元,增长4.5%;牧业增加值59.8亿元,增长2.2%;渔业增加值152.1亿元,增长3.8%;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增加值83.4亿元,增长9.6%。

粮食产量总体稳定。全年粮食总产量343.1万吨,比上年增长0.1%,持续5年保持在340万吨以上。其中,夏粮总产量122.9万吨,增长1.4%;秋粮总产量220.2万吨,下降0.6%。全年油料产量23.3万吨,增长1.6%;蔬菜产量561.9万吨,增长3.6%;水果产量91.8万吨,增长4.0%。

牧渔业生产保持增长。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9.1万吨,比上年增长0.1%。禽蛋产量37.6万吨,下降1.6%。水产品总产量84.6万吨(不含远洋捕捞),增长2.7%,其中淡水产品21.8万吨、海水产品62.8万吨,分别增长3.2%和2.6%。

表1 2024年主要农产品产量情况

产品名称

产量(万吨)

比上年增长(%)

粮食

343.1

0.1

油料

23.3

1.6

#油菜籽

16.8

1.1

花生

6.3

3.0

蔬菜

561.9

3.6

水果(含瓜果类)

91.8

4.0

猪牛羊禽肉

39.1

0.1

水产品(不含远洋捕捞)

84.6

2.7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0.14万亩。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全市现有家庭农场1764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076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98家,其中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91家。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成功申报建设省级农业全产业重点链2条,如东县曹埠镇的稻谷入选2024年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3%,其中轻工业增长9.2%,重工业增长9.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7.2%,股份制企业增长8.6%,股份合作企业增长2.0%,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1.6%。分门类看,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2.7%。分行业看,全市列统的34个行业大类中有30个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增长面达88.2%,比上年提升8.8个百分点。

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全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5%。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等行业增加值年内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分别增长14.4%、12.7%。太阳能电池、变压器等主要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3.9%、21.6%。

表2 2024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情况

产品名称

计量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

饲料

万吨

149.2

-13.6

精制食用植物油

万吨

92.0

-5.4

万吨

44.6

25.7

亿米

15.0

-20.4

蚕丝

万吨

0.4

13.5

服装

亿件

2.4

-0.5

纸制品

万吨

63.8

15.1

化学农药原药(折有效成分)100%)

万吨

26.5

6.5

中成药

1581.2

15.6

化学纤维

万吨

593.1

33.7

橡胶轮胎外胎

万条

413.7

-4.6

水泥

万吨

862.2

-13.5

钢材

万吨

888.4

2.8

电动手提式工具

万台

3412.6

5.2

民用钢质船舶

万载重吨

281.4

12.3

变压器

万千伏安

4699.1

21.6

光纤

万千米

6351.7

-8.2

光缆

万芯千米

657.7

82.1

锂离子电池

万只

513.2

-9.1

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

万千瓦

737.9

33.9

半导体分立器件

亿只

125.2

20.7

集成电路

亿块

328.9

21.6

电子元件

亿只

51.7

19.3

新能源装机持续扩容。年末全市发电装机容量2169.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0.5%。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399.2万千瓦,增长17.3%,占比为64.5%。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663.4万千瓦,增长43.6%。新能源发电量增长19.4%,其中风力发电量、太阳能发电量分别增长9.0%、72.6%。

工业企业盈利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5%,利润总额增长4.5%,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6%。分经济类型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增长21.7%,外资企业增长3.0%,民营企业增长2.1%。分行业看,装备制造业利润比上年增长9.3%,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业、汽车零部件、电子设备等行业利润增长较快,分别增长60.2%、32.1%、17.5%。

建筑业健康发展。全年建筑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7.7%,其中房屋建筑业产值增长7.1%。竣工产值增长6.9%。建筑业劳动生产率53.2万元/人,增长12.9%。全市拥有特级资质建筑业企业27家,完成产值比上年增长9.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0.9%。其中,国有及国有经济控股投资增长4.3%;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增长13.4%。民间投资下降2.8%,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63.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9.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2%,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0%。分领域看,制造业投资下降1.8%,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7%,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0.1%。

重大项目有力推进。全年共49个项目列入省级重大项目清单,比上年增加14个,连续9年保持全省前列。全年共计安排市级重大项目217个,省、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超1000亿元。全年新开工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54个,竣工达产项目301个。推动中石油蓝海新材料、华峰瑞讯生物等百亿级项目顺利开工,重大项目攻坚突破成效显著。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平稳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36.5亿元,比上年增长1.5%。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19.9亿元,增长1.6%;农村消费品零售额416.6亿元,增长0.6%。从商品类值看,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长2.7%,化妆品类零售额增长14.8%,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增长26.2%,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24.4%,汽车类零售额下降5.1%,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下降11.5%。

新兴消费增势良好。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智能手机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38.7%、24.3%。新能源汽车零售增长34.2%,占限额以上汽车类零售额比重为27.4%,比上年提高8.0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增长30.9%,住宿和餐饮业通过网络实现餐费收入增长21.1%。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稳中提质。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39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出口2608.2亿元,增长13.9%;进口1341.7亿元,增长10.8%。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2611.6亿元,增长9.8%,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66.1%;加工贸易进出口1123.4亿元,增长31.8%。从出口主体看,全市民营企业进出口1875.5亿元,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508.6亿元。从出口产品看,船舶和海工平台、纺织服装、集成电路、集装箱出口比上年分别增长86.2%、6.8%、63.8%、13.5%。从主要市场看,对美欧日等传统市场进出口1497.2亿元,增长4.6%,占全市外贸总值比重为37.9%,“压舱石”作用显著。“一带一路”沿线进出口1998.6亿元,增长17.9%,连续4年增长,高于全市外贸整体增速5.1个百分点,占全市外贸总值比重为50.6%,首次超过5成。

表3 2024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出口情况

国别地区

出口总值

(亿元)

比上年增长

(%)

占全市比重

(%)

出口总值

2608.2

13.9

100

亚洲

1306.4

15.6

50.1

日本

224.2

-4.9

8.6

韩国

124.5

26.7

4.8

东盟

422.4

22.6

16.2

非洲

80.3

30.5

3.1

欧洲

475.7

-8.4

18.2

欧盟

337.0

-10.5

12.9

拉丁美洲

278.4

69.7

10.7

北美洲

395.4

16.2

15.2

美国

342.0

11

13.1

大洋洲

72.0

-3.4

2.8

双向投资稳步推进。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4.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5%。新设及净增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89个,比上年下降9.2%。全年新增境外投资项目82个,中方协议投资额36368万美元。新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项目52个,中方协议投资额33781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保障有力。全年完成货物运输量26549.1万吨,比上年增长3.2%;旅客运输量6008.5万人次,增长85.2%。其中,铁路完成货运量276.2万吨,增长12.3%;客运量1323.3万人次,增长10.0%。公路货运量13993.0万吨,增长8.6%;客运量4275.0万人次,增长11.9%。南通机场全年执行客运、货运航线共59条;货邮吞吐量6.87万吨,增长14.1%;旅客吞吐量410.25万人次,增长12.1%。南通港货物吞吐量30340.0万吨,下降1.7%;集装箱吞吐量271.9万标准箱,增长33.1%。

表4 2024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运输量情况

运输方式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

货物运输量(万吨)

26549.1

3.2

#铁路

276.2

12.3

公路

13993.0

8.6

水路

12273.0

-2.5

航空

6.87

14.1

旅客运输量(万人次)

6008.5

85.2

#铁路

1323.3

10.0

公路

4275.0

11.9

航空

410.25

12.1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海太长江隧道、张靖皋长江大桥、北沿江高铁崇启公铁长江大桥加快建设,苏通二通道工可获批,大临工程开工建设,绕城高速、洋通高速二期、宁通高速扩容3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年末全市铁路总里程53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66公里,北沿江高铁南通段施工有序开展,洋吕铁路建成并开通运营。

江海联运优势提升。印发并实施“水运江苏”南通方案,小庙洪上延航道(二阶段)、新江海河船闸工程等项目开工,通扬线市区段用地保障难题取得突破、前期工作全面开展。通州湾三港池2+1码头水工结构完成,横港沙10万吨级粮油泊位水工交工,洋口港金牛码头、通州湾三夹沙蓝水海工码头、洋口国信LNG码头等项目正加速推进码头主体施工。

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262.9万辆,比上年末增加11.1万辆。其中,载客汽车223.3万辆,载货汽车13.6万辆,摩托车24.5万辆。个人机动车保有量236.3万辆,比上年末增加10.5万辆。

邮政电信业稳健发展。全年邮政业实现业务收入114.5亿元,比上年增长9.8%。完成快递业务量14.9亿件,增长15.1%。全市累计拥有5G基站23217个。年末移动电话用户973.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0.9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1252.25万户,新增19.35万户,其中固定宽带互联网用户466.4万户,增加16.5万户;无线宽带互联网用户785.85万户,增加2.85万户。

旅游业增势强劲。全年接待游客总数7543.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7%;实现旅游业总收入893.05亿元,增长11.8%。其中,接待国内游客7531.13万人次,增长15.7%;实现旅游收入884.07亿元,增长11.7%。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1%。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0.9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税收收入525.8亿元,下降2.4%。

表5 2024年财政收入分项情况

指标

绝对数

(亿元)

比上年增长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700.9

3.0

#各项税收

525.8

-2.4

  #增值税

231.9

-4.0

  企业所得税

80.6

-9.4

  个人所得税

25.9

-5.6

中央级收入

408.6

-7.3

支出结构继续优化。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79.1亿元,比上年下降0.2%。其中,教育支出194.3亿元,增长1.7%;卫生健康支出129.5亿元,下降10.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6.5亿元,与上年持平;城乡社区事务支出84.2亿元,增长0.4%;住房保障支出85.7亿元,增长10.4%;交通运输支出37.9亿元,增长19.6%。

金融存贷款稳步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1946.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7%,比年初增加993.9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457.6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357.4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0234.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3%,比年初增加1880.5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915.3亿元,短期贷款增加632.7亿元。

表6 2024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情况

指 标

绝对数

(亿元)

比年初增减

(亿元)

比上年末增长

(%)

各项存款余额

21946.9

993.9

4.7

#住户存款

13903.0

1457.6

11.7

非金融企业存款

5149.7

-357.4

-8.3

各项贷款余额

20234.5

1880.5

10.3

#住户贷款

4794.0

-6.67

-0.1

短期贷款

5968.5

632.7

11.9

中长期贷款

13024.2

915.3

7.6

证券市场平稳发展。全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家,年末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58家。全市境内上市公司总股本355.7亿股,比上年下降8.9%;总市值3852.6亿元,增长4.4%。上市公司通过首发、配股、增发、可转债在资本市场募集资金18.92亿元。年末全市共有证券营业部67家,期货营业部14家。全年证券交易额5.3万亿元,增长20.3%。

保险业增势稳定。全年保费收入481.2亿元,比上年增长3.7%。分类型看,财产险收入94.4亿元,增长2.0%;人寿险收入296.6亿元,增长2.8%;健康险收入83.7亿元,增长9.2%;意外伤害险收入6.4亿元,下降0.7%。全年赔付支出211.2亿元,增长31.6%。其中,财产险赔付66.1亿元,增长6.0%;人寿险赔付110.2亿元,增长91.6%;健康险赔付32.3亿元,下降15.2%;意外伤害险赔付2.6亿元,增长2.9%。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全年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45家,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324 家,净增702家。2家企业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3家企业上榜省独角兽企业。全年专利授权量36338件,比上年增长8.4%。其中,发明专利12032件,增长61.8%,占专利授权总量的33.1%。全市累计有效发明专利54692件,比上年末增加9572件,增长21.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0.63件,增长21.2%。全市累计拥有国家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23家,省级29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累计121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18家。

科研投入力度加大。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96%,比上年提高0.18个百分点。全市共拥有南通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0人。拥有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1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数达到19个。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含企业研究院)10个,科技服务平台1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8个,企业院士工作站12个。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9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5.1万人,在校生16.06万人,毕业生4.34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0.21万人,在校生0.6万人,毕业生0.1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4.9万人(不含技工学校)。特殊教育招生0.03万人,在校生0.17万人。幼儿园592所,在园幼儿13.2万人。

表7 2024年各阶段教育学生情况

指标

招生数

在校生数

毕业生数

绝对数 (万人)

增长

(%)

绝对数 (万人)

增长

(%)

绝对数 (万人)

增长

(%)

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

5.1

-2.67

16.06

2.55

4.34

1.4

研究生教育

0.21

5.0

0.6

5.26

0.17

13.33

普通高中教育

3.45

15.13

9.45

4.39

2.99

1.23

普通初中教育

6.75

10.45

18.74

5.46

5.7

10.03

小学教育

5.72

-13.3

38.82

-1.99

6.7

10.7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群众艺术馆9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纪念馆)31个,公共美术馆4个。全市拥有广播电视台7座,中波和调频电视发射台10座,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年末数字电视用户147.03万户,其中高清电视用户80.46万户。

卫生事业扎实推进。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816个。其中,医院25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2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5.33万张,其中医院拥有病床4.19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3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59万人,注册护士2.80万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0.08万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0.15万人。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南通健儿获得两项世界锦标赛冠军。在江苏省第九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上,南通代表团共获得19个第一名、21个第二名和20个第三名,被省体育局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与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共建“国家奥运后备人才梯队”城市。受省体育局表彰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奖”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贡献奖”。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年PM2.5浓度25微克/立方米,位列全省第一,优良天数比例86.1%,位列全省第二。2024年长江干流南通市段达Ⅱ类水质,入江支流稳定达Ⅲ类。土壤保护和污染治理修复工作有力推进。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南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方面成效明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连续两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城市内涵品质提升。全年完成42万亩林地保有量落界,省级生态公益林优化成果11.5万亩。新增成片造林面积466.3公顷,新建和改造提升省级绿美村庄19个。完成湿地修复面积73.3公顷。市区新增公园绿地76.0公顷。全市新增挂牌保护历史建筑11处。全年市区路灯完成LED灯源安装、更换6983套,市区功能照明LED灯源占比达96.5%,居全省领先水平。市区功能照明亮灯率99.8%,景观亮化亮灯率99.5%。

安全生产保障有力。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69起,死亡42人,比上年分别下降9.2%和14.3%。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化率持续提高。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7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5万人,增长0.02%。其中,城镇人口566.53万人,增长0.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3.1%,比上年提高0.53个百分点。年末户籍人口734.83万人,比上年减少5.3万人。

居民收支平稳增长。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641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工资性收入31900元,增长6.3%;经营净收入8738元,增长2.4%;财产净收入4303元,增长0.1%;转移净收入9700元,增长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457元,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36元,增长6.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863:1,比上年缩小0.033。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363元,比上年增长2.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9621元,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882元,增长4.5%。

表8 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及增速

指标

全体居民


城镇常住居民

农村常住居民

绝对数(元)

占比(%)

增长(%)

绝对数(元)

占比(%)

增长

(%)

绝对数(元)

占比(%)

增长(%)

可支配收入

54641

100

5.4

65457

100

4.7

35136

100

6.5

工资性收入

31900

58.3

6.3

38240

58.5

5.8

20470

58.2

6.9

经营净收入

8738

16.0

2.4

9832

15.0

2.3

6764

19.3

2.1

财产净收入

4303

7.9

0.1

6094

9.3

-1.0

1072

3.1

5.9

转移净收入

9700

17.8

7.6

11291

17.2

6.4

6830

19.4

10.2

社会保障力度继续加大。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0.6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39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3.0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6.99万人。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人均养老金增至2716.7元,比上年增长4.2%。年末全市基本医保参保人数721.6万人。其中,职工医保276.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52万人,占总参保人数的38.4%;居民医保444.78万人,占总参保人数的61.6%。

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全年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39977人,比上年增加624人。全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为33558.4万元,比上年增加3533.5万元。全市现有备案养老机构308家,养老机构床位数55837张。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问题,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 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

[3] 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4]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预计数。

[5]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进行了修订。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数据来自财政局;金融信贷数据来自人民银行;交通运输数据来自交通运输局;电话用户、宽带用户、移动互联网用户等数据来自南通通信行业管理办公室;货物进出口数据来自南通海关;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等数据来自商务局;民用汽车、交通事故数据来自公安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邮政管理局;上市、证券公司数据来自金融监管局;保险业数据来自银保监局;养老数据来自民政局;教育数据来自教育局;科技数据来自科学技术局;市场主体、专利数据来自市场监督管理局;艺术表演团体、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数据和旅游数据来自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体育数据来自体育局;卫生数据来自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医疗保障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生态环境局;市政数据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应急管理局;现代农业数据来自农业农村局;粮食产量、城乡居民收支、物价指数等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南通调查队;其他数据均来自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