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实现跨越 发展质量持续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农业篇)
来源: 南通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10-09 16:11 累计次数: 字体:[ ]

农业生产实现跨越 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南通市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南通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新产业新动能,农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产品供给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农业融合创新发展,农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一、农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南通农业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整体转型,农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一)农业总产值快速增长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尤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和发展,农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强。解放初至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建立了集体所有制经济,大力改善了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革新耕作制度和方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改革开放以后,从家庭联产承包到第二轮土地改革、从取消农业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乡村振兴,一系列支农惠民政策落实,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完成了落后的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现代化转型,使南通农业经济走上了持续发展的轨道。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南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18年,南通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1.2亿元(现价,下同),比1983年增长25.4倍,年均增长9.8%。分行业来看,2018年,南通种植业产值324.5亿元,比1983年增长13.8倍,年均增长8.0%;林业产值4.9亿元,比1983年增长13.4倍,年均增长7.9%;牧业产值167.7亿元,比1983年增长30.8倍,年均增长10.4%;渔业产值178.6亿元,比1983年增长140.7倍,年均增长15.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5.5亿元,比2003年增长7.9倍,年均增长15.7%。

农业图1.png

(二)农业服务业比重逐年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南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农业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中逐步优化,农业生产突破了“以种植业为纲”的单一结构,呈现出种植业、养殖业并重,多种经营蓬勃发展,农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的局面。1955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占比达到最高,为87.8%。受经济效益、市场需求、环境限制等因素的影响,种植业所占比重逐渐收缩,而畜牧业和渔业发展迅猛,占比大幅提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分别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由1949年的78.5%、0.5%、17.9%、3.1%,逐步调整为2002年的55.2%、1.3%、20.9%、22.6%。2003年,农业核算方法制度改革,增加了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分别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由2003年的44.8%、0.7%、24.9%、25.5%、4.0%,逐步调整为2018年的42.6%、0.6%、22.0%、23.5%、11.2%,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比重呈现小幅下降趋势,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逐年提高。

农业图2.png

二、农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产品供给水平不断提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南通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促使农业生产结构从单一的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向提高食物结构和品质转变,进而推动从农户分散经营的小生产向以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和经营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化经营转变。

(一)粮食生产跃上新台阶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南通在耕地刚性减少的背景下,始终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通过严守耕地红线、积极调优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和出台扶持政策等措施,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粮食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201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336.9万吨,比1949年增长3.0倍,年均增长2.0%。自1992年以来,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300万吨左右,其中1999年粮食产量达到最高值359.6万吨。主要粮食品种水稻、小麦产量的占比由1978年的39.4%提高到2018年的78.8%,提高了39.4个百分点。十八大以来,南通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作为农业发展任务,把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作为促进种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有效带动了全市粮食单产水平稳步提高。2018年,全市粮食单产水平达到420公斤/亩,比1949年增长6.1倍,年均增长2.9%。自2008年以来,全市粮食单产水平稳定在400公斤/亩以上,其中2015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432公斤/亩。

农业图3.png

(二)经济作物多元发展

解放初期的“以粮为纲”的农业生产格局逐渐打破,经济作物呈现多元发展,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从棉花生产来看,1949年,全市棉花产量1.0万吨。南通是纺织之乡,同时受国家一系列政策鼓励的影响,1979年,全市棉花产量达到21.1万吨的历史最高点。近年来,全市受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种植比较效益影响,全市棉花种植呈逐渐减少态势。2018年,全市棉花产量0.8万吨,比1949年减少0.2万吨,下降24.7%。从油料生产来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油料消费需求逐步增加。1949年,全市油料产量2.0万吨,到2004年产量达到了43.4万吨的历史最高值,比1949年增长20.9倍。近几年,受机械化生产和比较效益等因素影响,全市油料产量逐渐减少。2018年,全市油料产量20.9万吨,比1949年增长9.6倍,年均增长3.5%。从园林水果生产来看,1949年,全市园林水果产量0.3万吨,到2014年产量达到了19.3万吨,增长了63.1倍。2018年,全市园林水果产量为15.6万吨,比1949年增长50.9倍,年均增长5.9%。

农业表1.png

(三)规模养殖占比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畜禽产品产量偏低,不能满足供给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畜禽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家禽养殖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肉类产量和禽蛋产量稳步增长。近年来,养殖环境要求逐步提高,消费市场波动性大,不确定影响因素较多。面对挑战,南通坚持走现代养殖业发展道路,着力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品结构,鼓励发展生态养殖、特色养殖和规模养殖,规模化养殖占比越来越高,生猪规模养殖占比达到94.6%。2018年,全市生猪出栏量352.3万头,比1949年增加304.2万头,增长6.3倍,年均增长2.9%;生猪存栏量246.2万头,比1949年增加186.5万头,增长3.1倍,年均增长2.1%;肉类总产量45.6万吨,比1949年增加43.2万吨,增长18.2倍,年均增长4.4%;禽蛋产量33.7万吨,比1978年增加31.8万吨,增长16.4倍,年均增长7.4%。

农业图4.png

(四)现代渔业迅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全市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从1973年开始基本稳定在10万吨左右。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深化和渔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特别是渔业“以养殖为主”发展方针的确定,全市渔业养殖从小到大,规模持续扩张。2018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82.9万吨,比1949年增加80.8万吨,增长38.8倍,年均增长5.5%。其中,海水养殖产量33.6万吨,淡水养殖产量19.3万吨,海洋捕捞产量25.3万吨,淡水捕捞产量2.9万吨,远洋渔业产量1.8万吨。近几年,全市各地加大渔业资源开发力度,大力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和现代渔业建设。2018年,全市高效设施渔业总面积达到54.1万亩,高效设施渔业面积占比达到29.3%。休闲渔业快速发展,全市138个休闲渔业经营主体,年接待游客约10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约5.3亿元。

农业图5.png

三、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落后。经过七十年的发展,农村基础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高度重视农村水利、乡村道路、农村电网等关系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建设,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基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七十年来,南通先后开挖疏通了通吕运河、通启运河等骨干河道和纵横密布的中小河道,兴建了九圩港闸、南通节制闸等大型水利工程和不计其数的配套建筑物,形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的水利工程体系,真正使南通成为旱涝保丰收的福地。全市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8年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53.3万亩,高效节水灌溉任务5万多亩,全省第一,高标准农田占比达到72%。2018年末,全市通宽带的村数、自来水受益村数、通有线电视村数和垃圾集中处理村数都为1303个,占比都达到100%。“三农普”数据显示,2016年末,全市100%的村通公路,100%的村通电话,56.2%的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99.3%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

解放前,镰刀、铁塔加龙骨水车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主要依靠人畜力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转变。1957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487千瓦,农用排灌动力机械3900千瓦。1955年,全市拥有大中型农用拖拉机22台。1958年,全市拥有机动脱粒机1042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全市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推广应用水平均有显著提高。而今农业机械化早已进入千家万户,2018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13.9万千瓦,比1957年增长921.5倍,年均增长10.4%。大中型拖拉机10308台,比1955年增长467.5倍,年均增长10.3%。机动脱粒机15666台,比1958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4.0%。2018年,全市机耕面积757.6万亩,机播面积569万亩,机收面积578.9万亩。

(三)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明显提高

近年来,全市依靠科技进步,不断集成创新粮食生产技术及推广方式,水稻钵苗机插技术多次放样全国。通过推进品种、肥水、病虫防治、技术指导、机械作业等统一化管理,提高良种良法配套统一化,加快发展专用小麦、优良食味稻米和节本降耗、绿色增效技术,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绿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整市推进信息进村入户,2018年农技耘南通频道成功开通,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60%,认定省级科技综合示范基地5个,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157期培育28790人。随着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全市稻麦主产地全部迈入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行列。2018年,全市新建市级粮食烘干中心127家、烘干点59家,新增烘干机739台,新增粮食烘干能力8860吨以上,粮食产地烘干率已达45.8%。

四、农业经营体制不断创新,现代农业发展亮点纷呈

(一)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

2018年,全市新增设施农业面积6.5万亩,获批建设国家农业产业强镇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1个。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创建省级休闲农业精品村7个、主题创意农园9个;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预计达39.7亿元,比上年增长26%,创建省级“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36个。品牌农业加快成长,累计获绿色食品84个、有机食品232个、地标产品11个;4个品牌列入“中国特色农产品精粹”。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近年来,全市各地用足用活用好各项政策,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联盟等各种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2018年,全市家庭农场总数达4188家,其中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8家,累计113家,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比54.0%。新获认定省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96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71家,全市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1000多亿元。农民合作社总数8912家,入社成员198.6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96.8%。“三个全覆盖”试点建设取得新成效,6个试点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86.9%、拥有规模经营主体952个、建成社会化服务联盟37个。

(三)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

通过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战略,积极引导农业市场主体开展电子商务,促进产销衔接,带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快速发展。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发展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打造具有特色产业、田园风光、农家美食、休闲娱乐、康体养生等综合功能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2018年,全市新增国家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6家,成功申报创建省级农村电商示范村4个,省级乡镇电商特色产业园(街)区5个,省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3个。全市已形成精品线路10条,重点打造的100家休闲农业精品景点已认定59家。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示范点3个;全国十佳休闲农庄1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个;中国美丽田园1个;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园区)7个、四星级13个、三星级5个。

(四)开放型农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近年来,全市农业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开放农业持续向好。一是推进农产品出口,出口保持稳步增长。2018年,全年实现农产品出口总值8.04亿美元,同比增长3.6%,农产品出口总值超过全省农产品出口总值的五分之一,继续保持全省首位。全市出口农产品主要以畜禽产品、海水产品、蔬菜加工产品等为主,其中畜禽产品出口3.2亿美元、海水产品出口1.9亿美元、蔬菜加工产品出口0.7亿美元,三者分别占全市农产品出口的39.4%、23.1%和9.1%。二是全面接轨上海成效明显,向纵深推进。全市供沪农副产品销售额超150亿元,引进沪资项目完成投资30亿元以上。成功举办2018南通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暨农业项目推介会,生态果蔬、特色禽畜、江海河鲜、优质粮油和精制农品5大类1532种农副产品参展,吸引2.5万余人次参观购物,销售额达416万元,订单7.0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