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砥砺七十载 南通工业展新颜——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工业篇)
来源: 南通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10-09 16:26 累计次数: 字体:[ ]

风雨砥砺七十载 南通工业展新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从此结束了多年的战乱和分裂,人民可以向往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但解放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在经济体制上南通基本实行自给自足、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展缓慢。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南通工业经济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和发挥国家赋予的各种优惠政策,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持续推进工业化进程,积极应对千变万化的国内国际的经济环境,努力化解工业经济运行中的制约因素,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实现了工业经济的跨越发展,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

一、南通工业经济发展历程

综观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南通工业的发展过程,其间虽有一些起伏与波折,但总体快速发展的主旋律不变,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工业经济突飞猛进,实现跨越发展,南通工业发展历程大体划分为以下若干个阶段:

(一)1949—1957年,起步阶段,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工业门类开始建立

解放初期,全市经济基础残缺不全,财政极其困难,经过三年恢复时期的艰苦努力,在原有工业基础上积极扶持私营工厂,大力促进和恢复生产,保障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社会经济生活开始初步转入正常运转。1951年末,大生第一纺织公司首先实行公司合营标志私有制企业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至1956年初,全市私营工厂均实行了公私合营。这期间,南通主要靠地方自筹资金改造原有企业发展生产,先后兴建扩建了拖拉机修理厂、农具厂、制药厂等40多家小型工厂,化工等新门类工业也开始建立。到195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6亿元,为1949年(1.2亿元)的3倍,年均增长14.7%。

(二)1958—1977年,波折阶段,工业经济在挫折中调整前行

1958年起由于不切实际鼓吹高指标,加上接踵而来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 1960-196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减18.9%。1963年,中央政府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全市及时对工业布局作了调整,经济形势复趋好转,1964、196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增幅分别达到46.2%、29.6%。1966年起由于全国全面开展史无先例的大规模文革群众运动,一度趋于好转的社会经济秩序再次陷于混乱,南通工业生产遭受严重影响。1966—197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7.8%。1976年10月,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历时十年的文革祸乱终于宣告结束,社会经济秩序逐步拨乱反正,南通工业生产重新步入正轨。

(三)1978—1991年,改革初期,乡镇工业焕发生机,工业总产值超百亿

1978年,党和国家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从农村解放出来的大批劳动力转向工业生产,集体、个体以及私营企业不断涌现。1983年,乡镇集体企业的工业总产值17.0亿元,首次超过农业产值。1984年,南通被国家确定为十四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决策推动南通社会经济加速发展。198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过百亿元。199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219.2亿元,期间年均增长22.0%。

(四)1992—1999年,明确方向,工业经济攻坚克难,主导产业初露头角

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指引之下,全市上下明确方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攻坚克难,不断激发工业经济活力。1995年,工业企业全面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体制改革,全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全市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由1997年的73.2%下降到60.7%。全市工业经济规模保持平稳,199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96.7亿元。醋纤二期、申华化学、中远川崎、富士通电子为代表的一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南通工业主导产业逐步由传统轻纺产业转向以船舶、机械、电子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为工业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后劲。

(五)2000—2013年,突飞猛进,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工业总产值破万亿

进入新世纪,苏通大桥通车,洋口港、吕四港通航,在“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的思路下,坚持“以工兴市”发展战略,2004年重工业比重超过轻工业,工业经济实现由轻变重、由低到高的转变。在国内外宏观经济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全市工业大力推进转型升级,做精做优传统纺织轻工产业、改造提升电子化工优势产业、加速发展海工与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化工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制造、海工船舶重装备六大支柱产业板块初步形成。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期间年平均增幅达到23.7%,是南通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六)2014年至今,增速趋缓,工业经济新常态下,抢抓改革开放新机遇

随着体量基数的提升,人力、自然等要素发生变化,增速换档、结构调整、政策消化三期叠加,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全市工业经济增速趋缓,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0.3%。新常态下,全市工业围绕打造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抢抓改革开放新机遇,陆海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点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关于强化产业链培育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意见》等产业政策相继出台,对接大上海建设“北大门” 7家沪通合作园区加快建设;聚焦“3+3”重点产业集群,紧抓重特大项目,深南电路高速高密多层印制电路板、华峰水性超纤等一批项目推进顺利,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六大产业规模占比超过60%。

二、70年来南通工业经济的主要成就

(一)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支柱地位日益显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南通工业经济体量突飞猛进,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地位举足轻重。解放初期,南通仅有10余家工业企业勉强维持生产,194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只有1.2亿;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全市工业总产值增至30亿,1987年产值达100亿,2003年产值超千亿,2013年产值超万亿。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1.5万亿元,是1978年工业总产值的(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近500倍。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天的产值就超过了1978年的全年工业总产值。

2018年,南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5150家,占全省企业数的比重超10%,比开始实施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1998年增加了3572家。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原值5082.2亿元,户均9868.4万元,是1978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387倍。企业数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为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8年,南通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9.0%,较1952年提高了25.9个百分点。

从工业增加值在全省的位次看,南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继2007年首次超越常州市后,又在2016年首次赶超南京,排在了全省第三位,居苏州、无锡之后。2018年,南通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比2000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上升到了9.1%。

(二)从公有制到多种所有制,民营工业蓬勃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南通工业经济类型结构十分单一,国有集体工业在全市工业中占有绝对优势,1978年全市工业仅有国有和集体两种经济类型,其中国有工业占比60.9%,集体工业占比39.1%。在南通被国家确定为沿海十四个开放城市之一时的1984年,国有工业仍占有44.2%,集体工业占比为55.5%,其他经济成分仅占0.3%。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各种经济成份工业企业发展壮大,南通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比重继续下降,非公有制经济迅速成长,多元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格局。2018年,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占比分别为0.2%和0.1%,与1978年相比比重分别下降了60.7和39.0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的产值总量占了72.0%,成为注册经济类型中最大的经济成分。

进入新世纪,南通提出创建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目标,各级政府部门大力扶持民营经济,民营工业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南通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2013-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幅为12.2%,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年平均增幅1.5个百分点。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68.6%;与2013年相比,民营工业产值总量规模增加了285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了7.6个百分点。

(三)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南通工业走出新步伐

改革开放后,1979年国家颁布《中外合资经济企业法》逐步引入合资经济,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法律地位。南通抢抓历史机遇,积极“引进来”,利用外资发展经济,1982年11月南通力王有限公司正式开业,成为江苏省第一家投产的中外合资企业。随后海盟、英瑞、醋纤、川崎等一大批合资企业先后在通建成投产,填补了工业行业空白,提升了南通工业形象,有力带动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到2009年,“三资”工业总产值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达到历史最高峰值39.8%。2018年全市“三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33家,广泛分布于服装、纺织、化工等33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6.7%。

在进一步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南通工业逐步开启“走出去”的模式,在对外交流中迈出了新的步伐。中天科技先后在印度、巴西、印尼、乌兹别克斯坦等国投资光纤项目。通富微电2.3亿美元并购AMD马来西亚工厂。到2018年,全市有234家工业制造业企业在东南亚、美洲、中亚、欧洲等境外投资设厂,中方协议投资额达20.3亿美元。

(四)从纺织轻工到“3+3”产业,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初,轻工业一直主导南通工业发展,1978年轻重工业比例为67.1:32.9,其中传统的纺织、服装及食品加工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占比49.8%。新世纪后,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重化工业迅速崛起,2004年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2018年全市轻重工业比例为31.4:68.6,重点发展的高端纺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三大支柱产业和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三大新兴产业在全部规模工业经济总量中占比达60.7%。

从高新技术产业看,2018年全市列统企业1323家,比2000年开始统计时增加1186家;完成的工业总产值是2000年的86.4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1.8%,提升到2018年的50.1%。从新兴产业看,2018年全市列统企业1335家,比2013年开始统计时增加415家;完成的工业总产值是2013年的1.4倍。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13年的30.0%,提升到2018年的33.5%。

当前基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应用和创新日益活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市高度重视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发展。全市涌现出一批在国内细分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中天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光纤行业第二,特种光纤预制棒制备技术居全国光纤行业前三;通富微电是中国前三大集成电路封测企业;江海电容器主产品销量连续20年稳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三;海星电子居于国内电解电容器电极箔行业第一、全球第五。2018年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共涉及25个行业110家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2.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8.5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2%。

(五)从一枝独秀到五朵金花,县域工业快速崛起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南通的工业经济主要集中在市区,1978年,市区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49%,占据了全市工业的半壁江山。海安、如皋、如东、南通(今通州区)、海门、启东六县工业在全市总量中的比重,仅有南通县超过10%,为12.0%,最低的海安县仅占5.5%。1984年地市合并初期,市区工业仍占40.9%的绝对优势。

2018年,五县(市)(2009年通州撤市改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3770家,完成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71.2%,比1978年六县工业占比提高了20.2个百分点。其中海安工业增加值超五百亿元、海门、如东超四百亿元。各县(市)在全市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均已超过了10%,比重最大的海安市达到18.2%,比重最小的启东市也达到12.1%。县域工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回眸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这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南通工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的成绩令人倍感欢欣和鼓舞。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全市工业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与矛盾,主要表现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部分高耗能行业增长较快,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显现,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当前,南通发展正进入关键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上下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扎实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着力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南通工业更高质量发展,再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