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事业跨越发展 文教卫体成就斐然——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社会事业篇)
来源: 南通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10-09 17:40 累计次数: 字体:[ ]

社会事业跨越发展 文教卫体成就斐然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南通市围绕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持续发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坚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着力补齐发展短板,满足人民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需求,社会事业全面开花,“教育之乡”加快迈向现代化,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事业不断繁荣,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一、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人民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通市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春风为文化事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文化建设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自信逐渐增强,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居民文化消费不断攀升

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18年底,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10个,比1990年增加3个;博物馆25个,比1990年增加22个;文化馆9个、文化站97个、“农家书屋1643个”、公有制艺术表演团体8个。

社会事业图1.png

文博事业发展迅猛,专题博物馆彰显特色。文化和经济实现良性互动,南通博物馆之城愈发耀眼,不仅创造了中国文博事业的诸多“第一”和“唯一”,还以建筑、刺绣、盆景、珠算、风筝、慈善等为主题,创办了过个专题博物馆和准博物馆,记录历史、传播知识、吸引游客等立体效应凸显。

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率明显提升,公众参与感显著增强。2018年全市公共图书馆图书刊物总藏量680万册,是1985年的5.4倍;公共图书馆发放有效借书证数61万个、总流通人数396.9万人次、书刊外借420.3万册次、阅览室座席4613个,分别是2008年的7.8倍、2.7倍、2.4倍、2.2倍;公共图书馆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453次,参加人数19.6万人次,分别是2008年的3.3倍和1.4倍。文化馆举办展览204个,组织文化活动957次,举办训练班培训人数19.3万人次,分别是2008年的2.7倍、2.1倍和9.2倍,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参与感显著增强。

家庭文教娱乐支出占比稳中有升。全体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支出由2014年的1707元提高到2018年的2985元,文教娱乐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由2014年的10%,提高至2018年的12.8%,上升2.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镇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支出比重由2014年的10.3%,提高至2018年的13.3%,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支出比重由2014年的9.4%,提高至2018年的11.3%,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

(二)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传媒覆盖面显著提高

1949年3月20日,南通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开播,70年来,我市充分利用传统媒体资源,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渠道,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单一的广播媒体发展到如今拥有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构成的传播新格局,拥有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传输覆盖手段构成的现代化广播电视覆盖网,开创了广播电视事业新局面。

一是传媒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电视台7座,职工1669人,拥有电视节目10套,比1998年多2套,全年制作电视节目时间12018小时,其中制作新闻资讯类节目时间3118小时,是1998年的3.5倍。二是传媒覆盖面显著提高。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比1998年提高8.2个百分点;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比1998年提高6.7个百分点。

(三)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规模和质量持续提升

文化产业是公认的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区域竞争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选择。自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改革试点到全面展开,我市文化产业从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逐渐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一是文化产业总量和占比持续提升。2017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391.9亿元,比2004年(19.4亿元)增加了19.2倍,年均增速达26%;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07%,比2004年提高3.45个百分点,年均提升0.27个百分点,文化及相关产业增速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发展增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断增强。

社会事业图2.png

二是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新兴文化业态是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最新产物,是文化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部分。近年来,我市注重运用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将文化与科技创新、工业设计、城市建设等活动相结合,大力发展“文化+”新兴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视听载体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逐渐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2017年南通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中,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两大类单位数居九大类前两位,分别有283家和201家企业,合计占规上文化企业数的比重达55.1%。其中,内容创作生产这一大类规上文化产业单位从业人员4.5万人,营业收入450.2亿元,增加值94.4亿元,分别占规上文化产业的比重达48.7%、48.2%和49.3%,撑起了我市规上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

三是文化产业集群趋势凸显。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叠石桥家纺文化产业园区入选江苏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第三批),园区有各类家纺企业410家,其中专业从事创意设计、绣品类产品生产的文化企业302家,成为享誉全球的文化产业特色园区;江苏省南通家纺创意设计文化科技产业园、江苏省南通崇川文化科技产业园入选省级重点文化科技产业园。

二、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居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

100多年前,南通诞生了全国第一所示范学校、盲哑学校、刺绣学校、纺织学校、农业学校、戏剧学校等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校,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也为南通赢得了“教育之乡”的美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南通教育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育环境不断优化,教育质量显著提升,教育普及率、均衡化和优质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基本形成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

(一)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南通市高等教育规模相对较低。1949年,南通市市区仅一所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796人,专任教师76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高等教育规模有所扩大;1999年5月,教育部宣布将大幅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高等教育进入一个空前发展阶段。南通市普通高等学校由1985年的4所增加到2018年的8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由1985年的0.4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10.7万人,年均增加0.3万人。其中,1999年至2009年的十年间,是高等教育规模大幅增长的十年,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由1.3万人增加到8.9万人,年均增加0.8万人。2010年之后,我市高等教育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

社会事业图3.png

(二)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基础教育进入新发展时期,各学段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南通市基础教育水平一直保持全省领先,中小学素质教育享誉全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市围绕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基础教育、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基本普及15年基础教育,各学段教育事业呈现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完善。按照江苏省统一部署,南通各级政府认真编制实施学前教育各阶段行动计划,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办学,持续加大投入,增加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全市学前教育普及水平稳步提高。解放前,南通市幼儿园人数仅134人,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幼儿园486所,其中公办园312所、民办园174所,在园幼儿17.1万名,其中在公办园就读幼儿11.3万人,占比66.3%,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9.2%,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比1983年提高33.4个百分点。2017年,南通市规划幼儿园布局,按照“幼有所育”目标,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构建优质普惠学前教育体系,全市新增省优质幼儿园25所,通过省优质幼儿园复审179所,全市现有省优质幼儿园365所,占比达75.1%。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及率大幅提升。南通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义务教育,努力缩小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发展差异,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1988年,南通市区小学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均为100%,升学率99.6%;1993年,南通市区全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入学率突破历史最高水平,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比例达88.7%,比1992年提高22个百分点;1997年,南通市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7.4%,年巩固率达99.9%,初中生入学率97.4%,年巩固率98.7%,毕业率99.8%,升学率63.8%;2017年,南通市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84所,其中小学325所,7397个班级,毕业生数5.4万人;初中159所,3460个班级,毕业生数5万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49.5万人,其中小学生33.3万人,初中生16.2万人,全市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全面实现100%的目标。

高中阶段教育在改革调整中不断发展。1983年,南通市、县根据省“六五”教育事业计划,调整之前一批盲目扩大发展的学校,全市高中学校数由1978年的498所减少到133所,高中招生人数由1978年的6万多减少到1983年的1.7万人,高中在校学生数由1978年的15.1万人减少到1983年的4.6万人。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我市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数在低位运行,保持在4万至8万人之间。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逐步加强,办学条件持续改善,为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教育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100%,比2002年提高19.1个百分点。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由2000年的8.3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7.8万人,专任教师由2000年的5796人增加至2018年的8996人,在在校学生数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师资力量明显加强。

特殊教育稳定健康发展。作为“教育之乡”,南通市的特殊教育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1916年,张謇先生创办了全国第一所由国人创办的特殊教育学校。1983年,南通市聋哑学校创办全国第一个全托型聋儿班,招收聋儿15人。1986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特殊教育和义务教育接轨,南通市大部分聋哑学校实行九年制,学前教育一年加八年制普通教育。1987年,南通市有7所聋哑学校,班级61个,在校学生956人,全市聋哑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进入新世纪以来,南通特殊教育继续实施“精品化”发展战略,特殊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截至2018年,南通市有特殊教育学校7所,专任教师310人,在校学生1474人,毕业生数217人。

(三)职业教育协调稳步发展

80年代初期,南通市职业教育在开班职业班基础上取得较大发展,1984年南通市把职业技术教育列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199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重点职业学校建设,市区建成一所规模较大、功能较全、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示范性国家级重点职教中心。新世纪以来,全市职业中学实施“订单式”招生,根据社会需求,“量身定制”相关专业,专业设置更加多元化,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一是技工学校快速发展。2018年,全市拥有技工学校12所、专任教师数1022人、在校学生数2.2万人,分别是2000年的1.2倍、2.5倍、4.1倍。二是职业高中布局调整。2018年,全市有职业高中8所,比2000年减少21所;职业高中专任教师数3111人,是2000年的1.3倍;在校学校数3.1万人,1.4倍。

三、卫生事业成就斐然,居民健康持续改善

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安康,是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民生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南通卫生医疗机构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全市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医疗卫生资源逐年攀升,疾病防控、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达到国家规定建设标准,精神卫生、院前急救、采供血等公共卫生机构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广泛落实,疾病防控能力显著提升,人均期望寿命大幅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一)医疗卫生体制机制逐步健全

南通市全面落实国家、省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决策部署,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把卫生事业作为加强社会建设、构建民生幸福城市的重要内容,着力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家庭发展与利益导向体系,推动卫生事业全面发展,逐步形成市域专科联盟、县域医共体、市区紧密型医疗体、综合医院集团、远程医疗协作网等 “五种”模式,促进资源下沉。以推进健康南通建设为主线,持续深化综合医改,着力提升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能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和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2018年,在首届“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评选中,南通以综合得分97.27分,高出平均值28.85分的成绩,成为首批“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位列地级市第一。

(二)医疗卫生资源大幅增长

一是医疗卫生机构数大幅增长。2018年,全市卫生机构数(不含村卫生室)1733家,是1949年(19家)的91.2倍。二是医疗卫生机构趋于多元化。改革开放初期,医院卫生院是南通医疗机构的中坚力量,1978年,南通市卫生机构数89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27家,占比达36.4%。随着我市卫生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卫生机构多元化发展,并逐渐向基层延伸,截止2018年末,南通市3276家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中,医院、卫生院345家,占比仅10.5%,而村卫生室1543家,占比高达47.1%,门诊部、诊所、卫生所1118家,占比达34.1%。三是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机构床位数不断增长。2018年 ,全市卫生技术人员4.8万人,是1949年的120.1倍,其中医生人员数2万人,是1949年的198.5倍;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4.4万张,是1949年的220.6倍。

社会事业图5.png

(三)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妇幼保健不断加强,疾病防控成效显著。2018年,全省妇幼保健院(所、站)8所,比2000年增加1所;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孕产妇保健管理率分别为93.8%、98.7%,比2004年提高3.7、8.6个百分点。落实孕前预防措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达100%,筛查出的高风险人群全部获得针对性的咨询指导和治疗转诊等服务,有效降低了出生缺陷发生,近年来我市出生缺陷率保持在较低水平。2018年,全市出生缺陷发生率5.7‰,比2005年下降0.3千分点;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98%,比2001年提高2.1个百分点。

预期寿命显著提高,生命质量显著提升。2018年南通市平均期望寿命82.6岁,其中,男性80.2岁,女性85.1岁,分别比2000年提高7.1岁、6.9岁、6.5岁。2018年孕产妇死亡率12.8/10万,比2001年降低14.4/10万;婴儿死亡率2.4‰,比2001年下降7个千分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6‰,比2001年下降10.8个千分点,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普遍改善,生命质量显著提升。

四、体育事业成就卓著,全民健身深入人心

南通体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体育强市主题,加快体育改革发展步伐,着力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后备人才培养输送,积极举办高水平赛事,大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全市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一)竞技体育贡献突出

有着“世界冠军的摇篮”美誉的南通体育事业人才辈出。竞技体育硕果累累,竞技水平保持全省前列。1994年,在第八届全运会上,27名南通籍运动员进入决赛,斩获8枚金牌,4枚银牌,9枚铜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有10名南通健儿参加了7个项目的比赛,获得了4金1银1铜6枚奖牌,创历届奥运会最好成绩;2012年伦敦奥运会南通健儿勇夺2金1银,实现奥运会“六连冠”;2013年全运会夺得23金15银6铜,创历史最好成绩;2014年参加南京青奥会获1枚金牌,出征亚运会获4金3银3铜;2015年组团参加首届全国青运会获4金6银1铜,为江苏在全国排名第二作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里约奥运会南通籍奥运健儿陈若琳不负众望,勇夺女子双人十米台冠军,续写了南通连续七届奥运会“届届见金牌”的历史辉煌。

体育赛事举办呈现多头并举之势。积极申办承办省级以上大型体育赛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观赏高水平赛事的体育文化需求。1983年,承办华东两省一市举重协作赛;1985年,承办雪花杯全国女足锦标赛(第一阶段);1987年,承办全国体育运动学校男子排球赛;1988-2005年,南通市先后承办全国性足球、排球、击剑、田径、羽毛球、航模、风筝等赛事38次;“十二五”期间,成功举办南通市第十届运动会暨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同时,全市累计承办国际赛事13项次、全国性赛事18项次、省级赛事43项次,为历史上承办省级以上赛事活动最多的五年。连续三年承办“环太湖”国际自行车公路赛,均荣获城市特殊贡献奖,推介宣传南通功能作用日益凸现。各级体育社会组织举办承办高水平赛事活动空前活跃,且承办赛事规模层次不断提升。

(二)群众体育蓬勃开展

南通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不断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深入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全力营造全民健身良好氛围。组织开展体育“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主题活动,利用各种节假日组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2018年,恰逢第十个“南通体育日”,市委市政府在如皋奥体中心举行了隆重的奥运冠军助力中国足球暨“南通体育日”十周年庆祝活动。全市各类协会自发组织的群体活动和赛事累计参与人数达十万余人次。大力开展科学健身指导和服务,全年培训二、三级以上指导员超2000名。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十二五”期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36%,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体育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大力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全覆盖、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市和7个县(市)区建成省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人民群众体育获得感显著增强。如皋、通州、海安体育中心相继建成,市全民健身中心对社会开放。公共体育设施遍布城乡,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市区新建8个街道体育公园;农村行政村健身设施省定“二类标准”实现全覆盖,新建29个乡镇农民体育公园。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31平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科学健身组织和指导服务更加完善,全市拥有各级各类体育协会、俱乐部196个,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9万人。2018年,南通市拥有体育场15个、体育馆18个,分别比1993年增加8个和13个。

(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我市紧紧围绕打造“体育强市”,加快推进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体育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体育用品生产、体育健身服务、体育休闲旅游、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彩票销售等为主的产业格局,取得明显成效,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十二五”期末,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总量达到1.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4个百分点。体育彩票销售稳步增长。“十二五”期间,南通累计销售体育彩票56.6亿元,筹集地方体彩公益金5.4亿元。截止“十二五”末,全市共有1000余个销售网点,为近3000人提供了就业机会。2018年全市体彩销售再创历史新高。全年销量达18.6亿元,继续保持苏中苏北第一。

回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南通文教卫体等社会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南通社会事业定能谱写出更加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