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国民经济承压前行 GDP增速稳中有升

来源: 南通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3-02-17 字体:[ ]

2022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以及极端高温天气等多重超预期因素考验,全市上下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经济运行难中求进、稳中有升。尽管2022年我市的GDP增速慢于全省和全国,但近三年的GDP平均增速仍达5.2%,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这是自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市委、市政府沉着应对疫情影响,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市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是极其不容易的。

一、GDP实现2.1%增速,回升幅度不及全省

2022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1379.6亿元,较上年增长2.1%,增速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回升0.5和0.1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省第11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长稳定,分别增长3.8%和2.9%,较前三季度回落0.4和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筑底回暖增长1%,较前三季度提升0.3个百分点。

与全省水平比,我市GDP增速低于全省0.7个百分点,回升幅度不及全省(回升0.5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产业增加值增幅分别高于全省0.7和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于全省1个百分点。在省内经济总量前五位城市(简称苏5城市)中,南通的GDP增速位列第3位,不及常州(3.5%)和无锡(3.0%),领先苏州(2.0%),与南京持平。

二、工业贡献度超七成,行业发展不均衡

从产业贡献看,2022年我市三次产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分别为8.1%、68.3%和23.6%,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2、1.4和0.5个百分点。

从行业贡献看,全部工业增加值增幅高于GDP增幅1.8个百分点,由于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2%,工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76.7%;建筑、批发、住宿餐饮和房地产等行业增加值不增反降,对GDP增长产生拖累。其中房地产业和批发业增加值较上年减少量最大,分别拉低GDP增幅1.16和0.23个百分点。规上服务业营收和相关行业工资增幅相对较快,以其为核算基础指标的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2%,占GDP比重19.8%,贡献率高达66.5%。

三、基础指标总体向好,争先进位不及预期

过半基础指标增幅向好。2022年全市34个GDP核算基础指标除9个重点行业工资总额使用前三季度数据外,其余25个指标中有12个较前三季度增幅提升或降幅收窄,合计影响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过半。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规下工业增加值、本外币存贷款分别较上年增长5.1%、1.9%、12.6%,较前三季度增幅分别提升0.5、1.1、2.6个百分点,三项指标影响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还有公路运输周转量、多项服务业营收等指标也较前三季度提升。

基础指标争先进位不够。与前三季度相比,25个核算指标增幅位次“9进6平11退”,其中,9项位次前移的指标所属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5.7%。11个位次后退的指标所属行业增加值合计占GDP比重为43.3%,其中商品房销售面积后退7位,建安工程投资后退4位。

四、区域发展差距收窄,基础指标极差较大

地区GDP增速差距收窄。2022年八个板块GDP增速的极差为1.1个百分点,极差较前三季度收窄1.4个百分点。造成板块增速差距缩小的直接原因为前三季度排名最后的如东县GDP增幅明显回升,较上年增长1.5%,较前三季度回升0.9个百分点,回升幅度高出全市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

主要基础指标差异仍较大。从基础指标来看,权重最大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八地区间极差达到了13.3个百分点,开发区增幅接近10%,如东仍为负增长;建安投资极差46.3个百分点;批发业销售额极差12.8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极差32.4个百分点。地区间行业发展差异仍存,部分权重指标受到短板地区拖累。

2022年全市经济稳中向好,但部分行业发展动力不足,地区间仍有较大差异,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2023年全市GDP核算工作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把握关键节点,聚焦核算基础指标开局。各部门、各板块要将今年一季度“开门红”作为今年经济发展首要目标,齐心协力抓好核算基础指标支撑。抓大不放小,提前谋划各行业发展,重点关注权重、错月和季度指标。

二是关注行业地区短板,稳固优势指标增幅。批发业、房地产业相关政策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下阶段应尽快开展相关指标的针对性调研,深度挖掘行业发展新动力,适时调整行业发展新方向。在抓好短板指标补短补缺的同时,继续保持优势指标的稳步增长。

三是把握发展走势,确保主要指标稳定协调。各县(市、区)需提高核算监测力度与频次,提升经济形势分析与预判能力,对下行指标及时预警,加快应对措施出台速度。各部门应强化部门统计队伍建设,加大部门统计培训力度。统计部门各专业需完善县(市、区)基础指标的评估方法,在充分反映地区差异的同时,避免出现指标大幅波动,提高各版块基础指标数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