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实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企业生产。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三重压力下,积极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全年工业经济增长虽有所波动,但总体可控,随着各项助企纾困政策的落地,全市工业生产回稳向好,总体保持恢复态势,展现出较强韧性。
一、基本情况
(一)工业生产持续回升
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1%,增速与全省平均持平,较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回升2.3和0.5个百分点,总体呈持续回升态势。其中,制造业增长5.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
从分月情况看,在疫情、高基数等多因素叠加影响下,月度间增速有所波动,4月份深度探底后稳步恢复,9月份达年内高点。12月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对全市经济的影响在短期内有所扩大,企业生产活动放缓,12月当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9%,较年内高点(9月份)回落6.6百分点。
规上工业增加值当月、累计增速走势图
单位:%
(二)重点行业支撑明显
2022年,全市列统的34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中,24个行业工业产值同比实现增长,增长面为70.6%,比上年回落23.5个百分点。按累计产值排名,前十大行业7增3降,其中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35.2%和35.8%。十大行业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为73.6%,对规上工业累计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61.2%,支撑作用明显。
表:2022年十大行业产值增长情况表
单位:%
(三)大中型企业拉动有力
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中,大中型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4.2%,增速比小微企业快9.6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以7.2%的单位数贡献全市规上工业47.2%的产值,拉动全市规上工业累计产值增长6.4个百分点。累计产值前100强企业中,产值同比增长的有77家,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有67家,百强企业对规上工业累计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101.3%,其中,中天钢铁、瑞翔新材料、日达智造、当升科技、嘉通新能源及金红叶纸业六家骨干企业合计拉动4.6个百分点。
(四)市区增速快于县区
2022年,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增速比县区快3.4个百分点。十个地区中,除如东下降4%外,其余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实现增长,其中,开发区、通州区、海门区、海安市、通州湾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五)近四成产品产量实现增长
全市列入统计的301种工业产品中,117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增长面为38.9%;37种主要工业产品中,15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增长面为40.5%,其中,化学纤维、锂离子电池、光纤分别增长63.8%、187.2%和10.1%。
二、积极因素
(一)企业支撑强劲有力
新增企业贡献较大。2022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65家,列全省第2位,已连续3年在全省处于前列。其中,165家月度新开业企业增量占规上工业产值增量比重达30.5%,拉动规上产值增长2.7个百分点。百亿企业活力释放,年末在库产值百亿元以上企业9家,比上年增加3家,9家百亿企业产值合计增长67.1%,总量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10.2%,增量占比达49.9%。
(二)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规模壮大
2022年,全市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5个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产值合计近7千亿元,比上年增加518.4亿元,规模进一步壮大,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5.6%。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突破2千亿,比上年增长22.3%,瑞翔新材料、当升材料、容汇锂业等重点企业累计产值均比上年实现倍增,分别增长3.7、2.6和3.5倍。
(三)装备制造业持续较快增长
2022年,全市装备制造业产值较快增长,持续在9%以上运行,全年增长9.4%,比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快0.5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产值贡献率达50.2%。其中,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5.2%,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7.9%,汽车制造业增长14.9%。
(四)新动能加快成长
高技术制造业增势良好。2022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29.0%,增速比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快20.1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18%,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2022年,全市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增长19.0%,增速比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快10.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增长,产值同比增长12.0%,增速比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快3.1个百分点。高新占比继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8.2%,同比提升0.1个百分点。
三、存在问题
(一)部分行业增长乏力
消费品制造业继续承压。受消费预期不足、订单转移等多重因素影响,2022年,全市消费品制造业产值增长9.1%,增速较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回落5.4、1.8和2.0个百分点。其中,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下降15%,家具制造业下降14.5%,纺织业仅增长2.4%。基础原材料制造业增长乏力,全年产值增长6.2%,低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主要因房地产及下游市场低迷导致建材需求减弱,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持续处于下降区间,产值同比下降10%。
(二)出口交货值增速持续回落
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12.1%,增速较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回落15.3、9.2、3.8个百分点,增速持续回落走低,对产值增长的拉动能力减弱。26个出口行业中,10个行业出口同比下降,下降面达38.5%。其中,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下降15.5%,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11.3%。
(三)企业经营压力较大
盈利能力整体减弱。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5%,全年呈持续回落态势。企业营业成本持续增加,1-11月,营业成本同比增长8.7%,增速高于营业收入1.4个百分点。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5.9%,较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为21.5%,较上年同期扩大4.2个百分点。企业两项资金处于高位。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21.1%、产成品存货增长15.7%,两项资金占流动资产比重为45.3%,高于同期1.6个百分点。企业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 29.72 天,同比增加1.8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85.56天,同比增加9.75 天。
(四)增长后劲仍显不足
一方面,新开工项目较少。受疫情、用地、用电等因素影响,全市新开工工业项目1031个,比去年同期减少499个,其中10亿元以上新开工工业项目47个,比去年同期减少54个。另一方面,市场信心仍然不足。12月份,南通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2.9%,处于深度收缩区间,已连续第三个月下行、连续第六个月收缩。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115.5,企业家信心指数115.9,较三季度继续回落,分别回落1.9和2.0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全市工业生产逐步恢复,但部分行业增长乏力、企业效益有待改善等问题仍然存在。展望2023年,平稳度过疫情高峰后,全市经济秩序有望逐步回归正轨,产业链供应链恢复通畅运行,企业生产活动有序开展,全市工业经济具备较好的趋稳回升基础。下一步,要继续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助企纾困政策,坚持“抓大、扶小、育新”统筹发力,加快推进项目转化达产、形成有力支撑,推动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