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就业总量稳定增长 工资水平持续提高

来源: 南通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1-11-12 字体:[ ]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四上单位期末从业人员较二季度末继续增加,平均工资水平持续提高,部分单位依然存在招工难现象,就业结构继续优化。

一、从业人员稳步增加,制造业贡献突出

三季度末,全市“四上”单位13198家,同比增加2154家,环比增加328家。“四上”单位期末从业人员达281.5万人,同比增加13万人,增长4.9%,比2019年三季度末增长7.1%,两年平均增长3.5%。

分行业看,15个行业门类“14升1降”。15个国民经济行业中(“四上”单位中没有农林牧渔业、采矿业、金融业和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有14个行业门类从业人员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人员增长前三位的行业门类为:制造业比去年同期增加5.7万人,同比增长8.8%,两年平均下降5.9%;建筑业比去年同期增加3.1万人,同比增长1.8%,两年平均增长7.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比去年同期增加1.1万人,同比增长24.2%,两年平均增长17.7%。人员减少的行业门类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去年同期相比减少41人,同比下降0.1%,两年平均下降2.6%。

2021年前3季度南通市

“四上”单位分行业从业人员和平均工资情况表

`J6`KEJ9RTN1S@2}BU7@1AC.png

二、工资水平继续提高,多数行业保持增长

前三季度,全市“四上”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56796元,同比增长7.0%,两年平均增长7.0%。分产业看,二、三产业全面增长。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56823元,同比增长6.6%,两年平均增长6.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56569元,同比增长10.8%,两年平均增长10.7%。

分行业看,15个行业门类同比“14升1降”。除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比去年同期下降8.2%,两年平均下降1.6%。其他14个行业门类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从薪酬水平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最高,达到91594元;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平均工资水平最低,为33849元。从增幅来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最快,增幅达到21.1%,两年平均增长25.3%,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比去年同期增长18.4%,两年平均增长10.8%。

三、就业形势稳中向好、“招工难”问题仍然突出

从三季度全市357家企业的用工调查结果看,全市用工形势稳中向好,劳动力市场需求旺盛,但同时也存在员工工资成本上升、“招工难”等问题。

1、三成企业用工人员增加。调查结果显示,357家参与调查的单位现有员工13.3万人,调查报告期新招录员工10718人,离职员工4862人,从业人员净增5846人,增幅4.6%。其中104家企业人员有所增加,从人员增加的原因看49%的企业是为了应对人员流失,提前储备;48.0%的企业认为企业发展向好,生产企业订单或者业务量增加;36.5%的企业是由于临时性或者季节性的用工需求。103家企业人员有所减少,从人员减少的原因看,40.8%的企业是临时性或者季节性的用工减少;36.9%的企业经营正常未及时对减员岗位进行补充;23.3%的企业认为企业经营收缩,生产任务或者业务量不足;6.8%的企业由于用工方式调整,导致人员减少;5.8%的企业由于技术升级,生产或者经营效率提高减少用工人员。

2、多数企业预计下季度用工情况保持平稳。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下个季度用工人数将增加的企业占12.6%,比预计用工人数减少的企业占比高7.6个百分点,其余82.4%的企业认为用工人数将保持平稳。其中制造业中预计用工增加的企业占13.8%,高于预计用工减少的企业8.5个百分点,用工需求比较旺盛。

3、员工工资水平提高,企业用工成本上升。调查结果显示,最近招录的普通员工中,2.6%的人员工资水平在1500元至2000元之间,5.8%的人员工资水平在2001元至2449元,5.8%的人员工资水平在2500元至2999元,17.2%的人员工资水平在3000元至3449元,14.7%的人员工资水平在3500元至3999元,54%的人员工资水平在4000元以上。与上年同期相比,近期招录的员工有41.5%的企业反映新招普工的月底薪上涨,其中20.2%的企业上涨超过5%。与此同时,反映月底薪下降的企业只有2.5%,其余56%的企业月底薪不变。在反映月底薪上涨的企业中,有16.9%的企业认为压力明显增大,70.3%的企业认为有压力,但能消化,只有12.8%的企业认为没有压力。

4、“招工难”问题仍然突出。调查结果显示,47.1%的企业认为目前“招工难”问题存在但不太严重;认为“招工难”问题不存在的企业占33.9%;认为“招工难”问题存在但比较严重的企业占比为16.5%;只有2.5%的企业认为问题存在并且非常严重。另外,有83.5%的企业认为求职者对薪酬、环境等期望过高是“招工难”的主要原因;67.4%的企业认为主要原因是符合岗位要求的应聘者减少;37.7%的企业认为主要原因求职者人数上总体减少,还有4.7%的企业认为“招工难”主要原因是招聘渠道不畅。

四、对策和建议

1、加大就业服务力度,提高劳动力有效供给。一是就业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用工信息的监测收集和宣传发布,加大力度组织开展公益性免费招聘会和推介会,推广“直播招聘”等新型的招聘方式,吸引新生代劳动力就业,提高对民办免费招聘会的补贴力度。二是在信息系统上建立起统一、规范、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发挥信息网络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作用,为劳动力供需双方免费提供便捷的就业信息服务。三是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扶持社会化就业服务机构发挥准公共就业服务作用,提高就业信息和劳动力的有效供给。

2、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减少普通工人需求。劳动力价格逐步趋高、劳动力日益短缺是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规律。要加大资本和设备投入,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求职者数量减少、工资上涨较快、缺工程度加大的当下,要着重鼓励企业通过机器换人、技术升级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方式实现对劳动力的替代,减少对普工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