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高效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三农”工作,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持续稳定向好。
一、 农业经济总量情况
(一)农业总产值位居全省第3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0.6亿元(盐城1415.2亿元,徐州1361.2亿元),增长4.7%。 其中,种植业产值415.5亿元,林业农产值4.2亿元,牧业产值155.3亿元,渔业产值258.8亿元,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16.8亿元。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占比较2021年提升0.7个百分点,牧业产值占比较2021年下降0.9个百分点。
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分结构占比变化情况
(二)农业增加值增幅全省第2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74.5亿元,增长4.6 %,增速位列全省第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8百分点。分行业来看,种植业增加值301.0亿元,增长3.0%;林业增加值2.2亿元,增长0.4%;牧业增加值65.0亿元,增长3.9%;渔业增加值141.7亿元,增长5.7%;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农业服务业)增加值64.5亿元,增长11.6%。
二、农业生产情况
(一)粮食生产喜获丰收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36.8千公顷,增长0.1%;总产341.0万吨,增长0.3%。夏粮生产喜获丰收。夏粮播种面积238.5千公顷,与上年持平;夏粮总产120.9万吨,增长1.7%。秋粮生产克服了罕见高温干旱、台风、强降雨等灾害影响,播种面积有所增长,产量下降。全市秋粮播种面积298.3千公顷,增长0.2%;秋粮总产量220.0万吨,下降0.5%。
(二)果蔬生产实现双增
全年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50.4千公顷,同比增长3.9%;总产量522.1万吨,同比增长4.8%,单产2314公斤/亩,同比增长0.9%。其中,叶菜类总产量123.7万吨,同比增长28.7%;葱蒜类总产量38.3万吨,同比增长8.2%;白菜类总产量74.5万吨,同比增长0.1%。瓜果类播种面积19.1千公顷,同比增长1.7%;瓜果类总产72.2万吨,同比增长1.5%。园林水果产量16.3万吨,同比增长4.3%。
(三)畜牧产能有升有降
据部门统计,全年生猪出栏259.0万头,同比下降2.5%;期末生猪存栏152.1万头,同比增长5.5%,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2.0万头,同比下降3.1%。全年羊出栏240.9万只,同比增长10.5%;期末羊存栏148.7万只,同比下降2.3%。全市家禽出栏9195.1万羽,同比增长5.6%;期末家禽存栏4523.8万羽,同比增长3.7%。全年禽蛋产量37.4万吨,同比增长2.0%。
(四)水产品供给充裕
据部门统计,全年水产品总量83.8万吨,同比增长4.3%。其中,淡水养殖产量18.5万吨,同比增长0.7%;海水养殖产量38.1万吨,同比增长6.8%;淡水捕捞产量2.4万吨,同比下降0.4%;海洋捕捞产量23.0万吨,同比增长1.6%;远洋渔业1.8万吨,同比增长48.5%。
三、乡村振兴激活新动能
(一)乡村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新增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各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强镇1个,获上级资金1.4亿元,10亿元以上的县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达25个。新获评省级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特色模式8个、乡村休闲运动基地5个,全市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综合收入58.1亿元,同比增长3.9%;9家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营业收入385.1亿元,同比增长7.7%,带动就业人数91428人次。
(二)乡村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积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共有在库家庭农场20972个,其中新增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8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051个,其中联合社26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2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72家。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全市共举办培训班137期,培育17059人。
(三)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有力
全面推进“三美一高”乡村建设,创建省级示范县1个、示范镇5个、示范村84个。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海门区获评省督查激励,全市农村户厕改造目标任务全面完成,80个行政村完成整村推进。
(四)农业装备水平加快提升
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亩均投资标准比省定标准提高1000元,2022年度建设项目获全省“先建后补”唯一试点,建设进度居全省第一。在全省首家整市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建设,建成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7个。新增省级数字农业农村基地3个。
四、存在的问题
(一)生猪市场不稳猪价波动较大
近年来,生猪价格波动振幅较大,不利于养殖户的信心以及生猪养殖市场环境的长期稳定。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海安生猪出栏价格从1月份的15.22元/公斤下跌至3月份的12.08元/公斤后开始反弹,于9月份上涨至24.1元/公斤,最高上涨至10月份的28.5元/公斤,与全年最低点相比上涨135.9%,随后一路走低,截止12月末生猪出栏价为19.88元/公斤,与10月份相比下跌30.2%。不少生猪养殖场反映,由于生猪价格大起大落且形式不明朗,不敢轻易扩大养殖规模,只准备保留部分后备母猪,观望后期猪价走势。
(二)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受原料价格上涨、市场供应不足和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农资价格上涨明显,化肥价格持续上涨,钾肥、尿素、磷酸二铵价格出现较大涨幅,化肥价格上涨进一步增加粮食种植的成本。 燃油增长幅度较大,同时,柴油价格的上涨带动了机耕、机收等农机服务价格的上涨。农药、种子、土地租金和劳动力成本等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农资价格的高位运行,导致农业生产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种粮积极性。
五、相关建议
(一)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全链条谋划畜牧产业,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开展示范创建行动,抓好重点龙头企业、大型规模养殖场及畜禽屠宰加工等项目落地,扶持中小场户提高养殖水平,提升养殖效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在畜牧业生产、销售价格等方面的预测预警机制建设,准确把握养殖情况与市场信息,为养殖场(户)提供市场供求信息、价格动态等系统服务,强化需求与价格预测预警。建立完善养殖保险和畜牧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切实稳定行业预期,防止畜牧业生产大起大落,持续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二)稳定农资价格,保障农民收益
做好重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保供稳价,进一步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管理和调控,保障农资企业的正常生产,增强对农资生产、流通、销售环节的监管力度,加大对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行为的打击力度,最大程度稳定农资价格。继续贯彻落实和完善各项惠农政策,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补贴资金,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农民收益,从而激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