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决扛起“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作用、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使命,扎实推进“一枢纽五城市”建设,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提质。经济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大盘
初步核算,202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379.6亿元,比上年增长2.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10.0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5611.1亿元,增长2.9%;第三产业增加值5258.5亿元,增长1.0%。
(一)经济增长基础全面夯实,产业发展支撑有力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0.6亿元,比上年增长4.7%。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74.5亿元,增长4.6 %,列全省第2。全年粮食总产量341.0万吨,增长0.3%;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526.1万吨,增长5.6%;生猪出栏259.0万头;禽蛋产量37.4万吨,增长2.0%;水产品总量85.3万吨,增长6.3%。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1%,比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提高2.3、0.5个百分点,保持回升态势。分门类看,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分行业看,列统的34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中,24个行业产值实现增长,增长面为70.6%。累计产值排名前十位行业中,有7个行业实现增长,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35.2%和35.8%。
服务业回稳向好。1-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67.1亿元,增长7.2%,比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提升2.3、0.2个百分点。列统的10个行业门类中,6个门类实现增长。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增长32.0%、31.2%、22.7%和17.9%。
(二)经济发展动力持续增强,需求领域逐步复苏
基础设施建设加码发力。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0.1%,比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提高29.8、15.2个百分点,高于固定资产投资33.0个百分点,增速列全省第2位,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6个百分点。其中轨道交通、绕城高速、洋吕铁路等大型基建项目发挥支撑作用,全年亿元以上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增长32.1%,五亿元以上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增长36.4%,分别高于全部基础设施投资增速2.0和6.3个百分点。
消费市场逐步复苏。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6.9亿元,比上年增长0.5%,较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回升3.4、0.4个百分点。分商品类型看,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401.8亿元,增长5.3%,石油制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05亿元,增长12.3%,分别拉动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0.8、1.7个百分点。粮油食品类、日用品类商品分别实现零售额105.7、28.1亿元,分别增长6.9%、10.9%,分别拉动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0.7、0.2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量质并举。全年进出口总额3665.3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出口总额2350.4亿元,增长4.5%。全年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7.1%,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2.0%。全市对欧盟、东盟、美国、日本进出口分别增长15.6%、16.4%、0.6%和10.0%,合计占全市外贸总值的比重为49.2%。全市对“一带一路”沿线进出口比上年增长19.6%。
(三)经济发展活力继续激发,市场主体快速壮大
市场主体持续壮大。年末全市拥有市场主体117.8万户,比上年增加10万户。全年新增上市公司4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7家,全省第2;新增报会企业12家,创历史新高。全市现有上市公司5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6家,累计实现融资1214.0亿元,有力支撑了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
龙头企业活力激发。全年新增百亿级企业3家;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家,累计达61家,列全省5位,单项冠军企业8家,累计达27家,列全省第3位。工业百强企业对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101.3%,其中,中天钢铁、瑞翔新材料、日达智造、当升科技、嘉通新能源及金红叶纸业六家骨干企业合计拉动4.6个百分点。建筑业特级、一级资质企业总产值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8.1%,分别拉动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增速3.8、1.9个百分点。
科创企业集群壮大。年末高新技术企业数2889家,创历史新高。雏鹰、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性科技企业达 177 家,新落户科创项目超 704个,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 67 家。全社会研发投入超 300 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 48.2%。
(四)经济增长潜力有效释放,新兴动能势头强劲
数字经济加速器作用明显。全市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增长19.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幅10.1个百分点;全年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29.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1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8.0%,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 38.1%。瑞翔新材料、当升材料、容汇锂业等重点电子企业产值较上年均实现倍增,分别增长3.7、2.6和3.5倍。
新业态迅速壮大。1-11月,全市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7.9%,对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5.8%,拉动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3.3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服务业的比重达到20.2%,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网络消费优势突出。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1.7%,高于限额以上零售额增幅30.0个百分点。网络订餐、外卖配送等成为住宿餐饮业经营常态。全年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通过网络实现餐费收入增长9.5%,高于限额以上餐饮收入增幅26.4个百分点。随着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不断转变,网上零售以便利化、绿色化、智能化等优势迎来快速发展。
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全年新能源机组装机容量超过火电机组,新能源机组容量达到9674.1兆瓦,占比达56.2%。以风电、光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全年发电量达189.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5.7%。其中,风力和太阳能发电量分别增长93.8%、46.3%,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的比重分别达30.3%、4.6%,比上年分别提升11.3、0.8个百分点。
(五)经济发展复苏态势趋好,要素保障有效强化
工业用电持续提速。全年全社会用电量585.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1%,增幅比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提高4.6、1.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388.1亿千瓦时,增长7.1%,比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提高4.5、2.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
金融存贷款增势稳健。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8293.6亿元,比上年增长11.7%,比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提高4.1、3.1个百分点;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0688.5亿元,增长19.6%,比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提高5.0、3.9个百分点。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6059.5亿元,增长13.6%。
物流运输有效畅通。全年全市货物运输量22749.3万吨,比上年增长7.0%。其中,铁路运输量增长23.0%,水路运输量增长25.0%,航空货物运输量增长3.6%,公路货运量下降6.1%。
(六)民生保障基础扎实巩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093元,比上年增长4.7%,列全省第7位。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605元,增长4.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819元,增长5.8%
民生领域投资力度加大。持续推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类项目建设,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全年社会民生领域投资增长42.4%,高于全部投资增幅45.3个百分点,其中教育业增长66.2%,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2.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58.0%。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年财政支出中民生占比达80%。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扶持群众创业2.3万人。新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18.5万人、医疗保险参保7.4万人,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应保尽保。建成“15分钟医保服务圈”102个,6.4万人享受长期照护保险待遇。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21所。新建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5家。新增养老机构床位1100张、婴幼儿托位2000个。
二、经济运行仍存困难隐忧
(一)预期转弱,宏观经济环境错综复杂
从国际看,外部形势仍然严峻复杂,挑战和机遇并存。连续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严重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稳定,WTO 预计全球贸易增速2023 年将大幅下降,全球整体发展势头放缓,不同地区可能出现分化。
从国内看,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12月份,受疫情冲击,南通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处于深度收缩区间,12月份南通PMI为42.9%,环比下降3.7个百分点,连续第三个月下行,连续第六个月收缩。
(二)投资乏力,内需复苏基础尚未巩固
投资总量下降。受市场信心不足影响,今年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整体乏力,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2.9%,列全省第13位。其中,工业、服务业、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下降4.3%、1.3%、17.5%,分别列全省第13位、第9位和第12位。
投资结构亟需优化。全年制造业投资下降5.9%,拉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3.1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0.2%,较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31个制造业行业中12个行业实现正增长,增长面不足四成。全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下降18.7%,列全省第12位,工业技改投资增幅低于工业投资14.4个百分点,拉低工业投资增速7.9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降温明显,开发投资动力不足。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7.5%,列全省第12位;商品房销售仍处在下行过程中,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39.1%,较上半年、三季度分别回落5.0和8.7个百分点;企业经营压力较大,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936.7亿元,下降30.3%,比上年回落25.9个百分点,比开发投资增速低12.8个百分点;受资金回落影响,企业拿地意愿不足,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34.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7.1%;土地成交价款116.2亿元,下降60.2%。
(三)经营困难,企业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企业经营压力较大,盈利能力整体减弱。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下降4.5%,今年以来呈持续回落态势。企业营业成本持续增加,1-11月,营业成本增长8.7%,增速高于营业收入1.4个百分点。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5.9%,较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为21.5%,较同期扩大4.2个百分点。
新开工项目减少,发展后劲不足。四季度,全市工业企业景气指数115.5,企业家信心指数115.9,较三季度继续回落,分别回落1.9和2.0个百分点。受预期不足因素影响,新开工项目大幅减少。全年全市新开工工业项目1031个,比上年减少499个,其中10亿元以上新开工工业项目47个,比上年减少54个。
小微型企业受疫情冲击较大,恢复较为缓慢。小微企业由于经营规模较小、抵抗风险难度大,经营恢复较为缓慢。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小微企业产值增长4.6%,增速低于大中型企业9.6个百分点;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1306家小微企业利润亏损,小微企业亏损面达21.5%。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中,小微型企业超过九成,全年小微型住宿餐饮企业营业额下降12.1%,低于大中型企业18.9个百分点。
三、锚定目标提升发展后劲
总的来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积极应对超预期突发因素影响,着力稳主体、优服务、强信心,全年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向好态势。但宏观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保持经济快速恢复仍面临挑战,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省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把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聚焦高质量发展,夯实稳增长基础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深化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强化全过程服务和要素保障。加强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债项目管理,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引导民间投资积极参与基础设施、民生项目建设。多措并举提振消费。加快“四大商圈、两大集群”、开发区通城活力新中心等建设,推动居民消费提质扩容,打造有特色、有活力的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坚持“房住不炒”,推动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切实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
(二)聚焦实体经济,推进高质量转型
持续推进国家、省助企纾困各项政策落实落细,围绕企业成本上涨、招工困难等问题,综合施策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努力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抢抓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契机,聚焦产业技术革新和基础领域创新突破等关键环节,优化提升新能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层次和空间布局。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入推进“1521”大企业培育、小微企业列规增收等工作,依托“惠企通”平台推行更多“简申快享、免申即享”的政策措施,提高市场主体获得感。研究出台南通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更大力度推动企业上市。
(三)聚焦创新发展,塑造新发展优势
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推进数字核心产业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数字经济发展七大行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强化产业创新应用。深入实施高企培育三年行动,建强五级梯次培育库。落实“创新30条”等,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撬动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科研院所加强基础性研究。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1+12+20”科技服务体系。强化人才支撑作用。持续优化和落实人才新政,推动科技领军人才“双招双引”联动机制,更大力度集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