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服务业经济继续稳定恢复。受2020年疫情低基数等因素影响,1-2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指标同比增速较高。
一、基本情况
(一)整体看:规上服务业良好开局
1-2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75.6亿元,同比增长49.8%,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9个百分点,列全省第5位;其中营利性服务业、其他交通运输业等重点行业营业收入增长83%,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7.1个百分点,列全省第3位。
营业收入同比增速明显高于正常年份,主要由于上年同期疫情影响基数较小。与2019年1-2月相比,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 2年年均增长18.3%,总体处于较为合理的区间,与年均增长18.0%的服务业应税销售收入基本匹配。
(二)分企业看:重点企业支撑作用明显
1-2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中,营业收入前100名的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4.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的比重达53.9%,同比增长67.0%,拉动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32.4个百分点。
(三)分行业看:呈现“三快、六稳、一降”格局
1-2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三行业营业收入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77.9%、79.4%和8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拉动作用较强,分别拉动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7和14.7个百分点。
1-2月南通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
二、主要亮点
(一)增长面扩大
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面持续扩大。从行业看,33个行业大类中28个实现增长,增长面达84.8%,比上年同期高47.3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高12.9个百分点;从企业看,1600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1259家实现增长,增长面达78.7%,比上年同期高35.1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高16.1个百分点。
(二)新兴服务业领增
1-2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02.4%、77.9%和79.4%,增幅比规模以上服务业平均水平分别高52.6、28.1和29.6个百分点,分别列全省第4、第2、第3位。
(三)增长后劲较足
新增企业拉动作用继续显现。1-2月,上年月度新增入库的162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2亿元,拉动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7.2个百分点。3月份,全市月度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9家,为全省唯一有新增的设区市,对全年将持续产生积极影响。
(四)企业效益改善
1-2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利润总额15.5亿元,是上年同期的2.2倍。企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强。1-2月,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营业收入利润率达8.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9个百分点。
三、存在问题
(一)单体规模偏小
1-2月,全市1600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户均营业收入1097.6万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7.3%,列全省第10位。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24家,仅占全部规模以上单位总数的1.5%。
(二)行业差异较大
1-2月,规模以上服务业十大行业中,营业收入增长最快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79.4%,最慢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下降5.5%,两行业相差84.9个百分点。
(三)地区间不平衡
1-2月,全市所有县(市)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均实现30%以上的增长,但个别地区差距较大,增长最快的海安同比增长97.5%,最慢的海门增长34.1%,两地区相差63.4个百分点。
(四)企业信心仍显不足
从3月初调研企业情况看,多数企业预期不乐观。仅有近50%的企业预计全年营业收入能实现两位数的增长。企业主要担忧因疫情引发的不确定性、市场竞争加剧等引起的订单不足,业务量减少。
总的来说,受疫情同期基数影响,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开局增速较高,预计全年将逐步回落趋稳回归正常水平。下一步,应继续以服务业项目建设为支撑,以规模以上企业培育为抓手,稳住增长面,为全市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