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解读回应 > 新闻发布会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迈出更加扎实一步——用奋斗推动经济“强起来”

来源: 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1-02-07 字体:[ ]

1日,南通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南通调查队正式发布2020年南通市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10036.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7%,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4和1.0个百分点。GDP突破万亿元,标志着南通综合实力、生产能力迈上了新台阶。这是一座城市起航的新篇章,也是一座城市重新定位与评估的开始。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过万亿”,给极不平凡的2020年和“十三五”留下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注脚;“奋斗”,则为2021年和“十四五”给出了一个鲜明的指向。

以奋斗者的姿态 答好新时代的答卷

历史,总是在特殊年份给人以汲取智慧、拼搏奋斗的力量。

2020年,我市在极不寻常的年份创造了极不平凡的成绩,实现了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胜利。一年来,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加快落地转化,“大项目突破年”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城市格局实现战略性拓展,生态环境质量创监测以来最好水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9.3亿元,增长3.2%,超全省平均增幅,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地方税收收入总量均列全省第四位。回望“十三五”期间,南通GDP连跨三个千亿级台阶,年均增长7.0%,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2、0.7个百分点,所辖县(市、区)经济总量均过千亿元,“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事非经过不知难。决战决胜“过万亿”,我们靠的是面对大机遇时的拼抢,靠的是重大项目的支撑,靠的是“南通好通”的红利,靠的是先进制造业的根基,靠的是体制机制创新的活力……多种元素协同发力,共同抬升了全市经济的底部。这些既是我市成功的密码,也是未来发展动力之所在。

去年年初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上,“南通发展四问”振聋发聩:面对新机遇、过万亿、大项目、争先锋,我们准备好了没有?

机遇,抓住了才是良机,错失了就是危机。全市上下坚持“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抢抓区域交通格局、产业布局、城市功能等加速重构的宝贵机遇,推动产业层次、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等各方面同步迈上台阶,加快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在长三角一体化格局中审视和谋划城市发展,明确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努力把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强富美高,经济强是基础。南通对“强”更是情有独钟、孜孜以求:既是强富美高的强,又是强支点城市的强,更丰富了“万亿”的内涵。

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正当其时。从重大交通布局来看,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铁路开通,北沿江高铁、南通新机场、过江通道等一批具有格局性的重大战略项目推进实施,我市枢纽地位进一步强化;从区域发展来看,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的建设,进一步加速我市沿海高质量发展,打造发展新引擎;从重大产业布局来看,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使我市沿海地区对苏南及长江沿线重特大基础产业项目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从中心城市发展来看,我市作为江北唯一城市纳入上海“1+8”都市圈,同时海门撤市建区的实施,将有效优化城市发展框架布局,更好地与上海、苏南同城化发展,我市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必将实现突破性提升。

“与上海的深度对接,是南通过万亿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在市委党校教授季建林看来,我市最重要最正确的事情,就是拼命打破交通瓶颈。我市与上海隔江相望,看上去很近,但始终碍于天堑瓶颈没法融入。从过去“南不通”到如今能够北上南下、通联四方的枢纽之城,交通蝶变为我市聚集生产要素提供了极佳载体,为我市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提供有力支撑。

时光不负奋斗志,答卷之上写初心。全市所有的县(市、区)都和上海相关县区建立园区共建合作关系;成立苏锡常通跨江融合产业协作联盟,近三年,累计承接苏南亿元以上项目123个、总投资超千亿元。

以奋斗者的智慧 加速新旧动能转化

经济体量由大到强、加快发展,关键是抓住新旧动能转换这个“牛鼻子”。

新旧动能转换,项目是抓手。2020年,我市新开工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83个、5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47个(其中10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28个),新开工重大项目数量创历史新高,省级重大项目数量位列全省第一、连续五年全省领先。

顺应生产力布局由沿江沿湖向沿海调整转型的趋势,我市奋力实施优江拓海、江海联动,以中天精品钢、华峰超纤、桐昆PTA、金光纸业为代表,一批来自苏南、上海的百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落户南通。在招大项目、引好项目过程中,我市紧扣供地、供电、能评、环评、施工许可等项目建设关键环节,制订项目推进“时间表”“路线图”,实行挂图作战、节点管理,加大土地、资金、能耗、环境容量等资源要素统筹力度,确保满足重大项目建设需要。中航科技轻合金新材料一期从开工建设到竣工投产仅用了15个月时间,刷新了央企投资建设的最快纪录。

项目落地,关键要具备与之相匹配的平台载体。我市建强承载重大项目的主阵地,让新项目得以“火力全开”。“大通州湾”以吕四港作业区为起步港区、通州湾作业区为主体港区,探索建立与苏州港、上海港合作共建模式,码头、疏港内河航道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确保一年建设、两年开港、三年成规模。依托沿海深水大港建设,积极打造千亿级高端绿色临港产业基地,目前已落户中天绿色精品钢、桐昆聚酯一体化等一批百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以“去行政化”改革为突破,以跨江融合为路径,激发开发园区体制机制创新活力。以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主体,整合周边园区,实行区镇分设,引导每个园区确立1-2个特色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实施苏通、锡通两个跨江合作园区一体化运作,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新增在手在谈2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6个。实施海门叠石桥和通州志浩两大家纺市场协同发展,进一步放大南通家纺市场作为世界三大家纺交易中心之一的影响力。

新旧动能转换,创新是引擎。我市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以来,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80家,较“十二五”末翻番;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592家,总数位居全省第四;实施5万元以上的产学研合作项目3438项,引进建设了60多家技术转移机构。神州龙芯是我国第一家全国产CPU“龙芯”企业,从北京整体转移落户至南通崇川区,主要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国家商用密码全系列产品开发以及AI技术及其应用产品的开发。受益于我市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良好环境和产业链,神州龙芯刚刚获得2021中国IC风云榜“年度IC独角兽奖”。

创新,还促进了“老树发新芽”。我市结合自身传统优势和现代产业理念,以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为三大重点新兴产业,做大做强“3+3”先进制造业集群,以航空、生物医药等产业为发展重点,立志要做“长三角北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信部门指导企业积极创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建设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扶持180个技改项目共4.6亿元,创建和实施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2个,省级智能示范车间(工厂)73个。梯度培育一批1000亿、500亿、200亿和100亿级基地型龙头大企业,深度挖掘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集聚一批行业地位突出、技术水平领先的单打冠军和隐形冠军,在优势产业领域精耕细作,形成更多独门绝技。

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织而成,胜利的果实也总是由汗水浇灌而来。围绕半导体材料、设备、封装测试、5G、大数据、新基建等产业,我市进一步突出创新核心地位,聚焦重点产业“卡脖子”环节,实施产业创新专项行动、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

以奋斗者的勇毅 创造更多“沧桑巨变”

世界之大,光阴之长,需要用奋斗者的脚步去丈量,也唯有奋斗者的脚步,才能在岁月的长廊里留下经久不衰的回响。

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发展阶段对江苏提出的殷切希望。践行总书记殷殷嘱托,市委、市政府高点站位,将奋力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勇当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确定全市“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主要的奋斗目标。南通人正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品格,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魄力,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融入苏南、向海图强,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接续奋斗中跑出更好的成绩。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市一如既往强调“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动能,更大力度突破重大项目”。一季度,南通181个重大项目已集中开工,总投资1825亿元,项目数和投资额较2020年初分别增加25个、794亿元。凭借大项目支撑、大产业引领,我市高质量发展必将一路高奏凯歌。

发展不止,奋斗不息。认清历史的来路,才能看清未来的出路。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市经济总量与苏州体量大体相当,但如今,我市经济总量仅占苏州一半。展望未来,我市交通的短板已经拉长,更加“好通”的南通一路向南,正加快形成与上海、苏南水平相当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深化与上海、苏南科技创新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开发园区的升级版将成为南通高质量发展主阵地,也将在南通经济发展版图中成为重要增长极。

历史的画卷,在新征程中铺展;时代的华章,在奋斗中续写。“十四五”的新征程上,没有“容易”二字,拼搏始终是最动人的音符,奋斗始终是最鲜明的旋律。连接昨天与今天、照亮来路与征途的,一定是数百万江海儿女牢记总书记嘱托、再来一次高质量发展“沧桑巨变”的执着奋斗。

(转自南通日报)